原文: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译文及注释: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十年来,我憔悴到了秦京,谁知道我又转身去了岭外。
伏波故道上,风景依旧,但翁仲的遗址已经荒芜。
我一直懒散,不喜欢参与争议,不要让我的文字占据时代的名声。
今天,我不用去临河与你分别,我只需在这里流泪,擦干泪痕,就可以离开了。
注释:
十年憔悴到秦京:指作者在秦京(今天的西安)度过了十年的艰苦生活,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很大的磨难。
谁料翻为岭外行:谁能想到,作者最终却成为了一名在岭南地区行走的旅人。
伏波故道风烟在:伏波故道是一条古代的交通要道,指的是作者曾经走过的路。风烟在,指的是这条路上的景色和气氛仍然存在。
翁仲遗墟草树平:翁仲是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墓地已经荒芜,草木丛生,没有人打理。
直以慵疏招物议:作者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懒散而不善言辞的人,容易引起别人的议论。
休将文字占时名:作者认为,文字只是一时的名声,不应该过分追求。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作者在离开岭南之前,不需要再去临别黄河,只需要在这里流泪千行,擦干泪水,就可以离开了。濯缨是指擦干衣服上的泪水。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得》)的感叹。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柳宗元和刘禹锡两人在唐代中期文化领域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之间密切的交情和坎坷的仕途经历。文章一开始提到他们在公元793年同为赐进士及第,成为唐代士人中的“双星”,并且二十多年来一直肝胆相照,取长补短,对彼此影响深远。然而,在政治、文学、思想等方面都有影响力的他们却陷于仕途困境,从革新失败到被贬谪,再到被外放至更为荒僻的远州任职,二人始终陷于患难之中。
在他们互相取长补短中,永州十年是二人交情最密切,通讯最频繁的时期。但这段时间过后,他们却被远谪,心情异常凄凉。即便一再幻想东山再起,但朝廷疏远,新贵造谣中伤,使得他们的理想最终被现实粉碎,纵有雄才大略仍无用武之地,因而更加愤懑。在这样的背景下,柳宗元写下了《重别梦得》一诗中的“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的感叹。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交情和坎坷经历,展现了唐代士人的愤懑、无奈和挣扎。他们在政治斗争中同进退,肝胆相照,在思想理论上互有影响,在文学上也共同切磋,相互学习。他们的故事告诉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真正的友谊可以赋予人们力量和勇气,即使面对挫折和困境,也不会感到孤单和绝望。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主要描述了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的交情和仕途坎坷经历。贞元九年,二人同为赐进士及第,成为唐代中期文化领域的代表人物。二十多年来,两人关系密切,肝胆相照,互相取长补短,在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都有影响力。然而,他们的仕途却跌宕起伏。从革新失败到被贬谪,再到被外放至更为荒僻的远州任职,柳宗元和刘禹锡一直陷于患难之中。其中,永州十年,他们的交情最为密切,通讯最频繁,但却被远谪,心情异常凄凉。虽然一再幻想东山再起,但朝廷疏远,新贵造谣中伤,使得他们的理想最终被现实粉碎。在这样的背景下,柳宗元写下了《重别梦得》一诗中的“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的感叹。这篇创作背景通过描述柳宗元和刘禹锡的交情以及他们的仕途坎坷经历,展现了唐代士人的愤懑、无奈和挣扎。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永州:地名,位于今湖南省东南部;憔悴:形容极度疲劳、精神萎顿的样子;枯槁:形容因长期劳累而身体虚弱、面容枯槁。)
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长安:古都,今陕西西安;三旬:三十天;谪守:被贬到边远地区任职。)
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汉时:指汉代时期;追思:回忆;马援:汉代著名将领,曾平定四凶、平定南越等战役并征服西域。)
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石人:指石雕人像。作者在思考历史文化的流变和沧桑,感叹当时的文化遗失。)
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攀附:指阿谀奉承;奸佞:指阴险奸诈之辈,具有政治野心和图谋。)
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横祸:指因为作品而遭受的不幸。作者在思考文学创作的社会影响和作家的自身处境。)
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生离死别:指生死别离之感。临河取水:历史故事中汉代大书法家张怀瓘为悼念妻子而作《临江仙》时所描绘的场景。泪洒濯缨:用泪水擦拭衣襟,以表达悲痛之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以文学、思想、经学、宗教等领域的成就著称。后世编撰柳宗元作品《柳河东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