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复仇议》拼音译文赏析

  • chóu
  • [
    táng
    ]
    liǔ
    zōng
    yuán
  • chén
    jiàn
    tiān
    hòu
    shí
    yǒu
    tóng
    zhōu
    xià
    rén
    yuán
    qìng
    zhě
    shuǎng
    weí
    xiàn
    zhào
    shī
    yùn
    suǒ
    shā
    néng
    shǒu
    rèn
    chóu
    shù
    shēn
    guī
    zuì
    dāng
    shí
    jiàn
    chén
    chén
    áng
    jiàn
    zhū
    zhī
    ér
    jīng
    qiě
    qǐng
    biān
    zhī
    lìng
    yǒng
    weí
    guó
    diǎn
    chén
    qiè
    guò
    zhī
  • chén
    wén
    zhī
    běn
    fáng
    luàn
    ruò
    yuē
    weí
    zeí
    nüè
    fán
    weí
    zhě
    shā
    shè
    xíng
    zhī
    běn
    fáng
    luàn
    ruò
    yuē
    weí
    zeí
    nüè
    fán
    weí
    zhě
    shā
    shè
    běn
    yòng
    jīng
    zhū
    ér
    bìng
    yān
    zhū
    jīng
    weì
    làn
    xíng
    shèn
    jīng
    zhū
    weì
    jiàn
    huài
    shèn
    guǒ
    shì
    shì
    tiān
    xià
    zhuàn
    hòu
    dài
    zhě
    zhī
    suǒ
    xiàng
    weí
    hài
    zhě
    zhī
    suǒ
    shì
    weí
    diǎn
    gài
    shèng
    rén
    zhī
    zhì
    qióng
    dìng
    shǎng
    běn
    qíng
    zhèng
    bāo
    biǎn
    ér
  • xiàng
    shǐ
    使
    yàn
    chéng
    weǐ
    kǎo
    zhèng
    zhí
    yuán
    shǐ
    ér
    qiú
    duān
    xíng
    zhī
    yòng
    pàn
    rán
    zhě
    ruò
    yuán
    qìng
    zhī
    xiàn
    gōng
    zuì
    shī
    yùn
    zhī
    zhū
    yuàn
    fèn
    nüè
    feī
    zhōu
    zhī
    zuì
    xíng
    guān
    zhī
    wèn
    shàng
    xià
    méng
    mào
    háo
    wén
    ér
    yuán
    qìng
    néng
    dài
    tiān
    weí
    chǐ
    zhěn
    weí
    chù
    xīn
    chōng
    chóu
    rén
    zhī
    xiōng
    jiè
    rán
    hàn
    shì
    shǒu
    ér
    xíng
    zhí
    shì
    zhě
    yǒu
    cán
    jiāng
    xiè
    zhī
    xiá
    ér
    yòu
    zhū
    yān
  • huò
    yuán
    qìng
    zhī
    miǎn
    zuì
    shī
    yùn
    zhī
    zhū
    qiān
    shì
    feī
    shì
    chóu
    chóu
    tiān
    zhī
    ér
    qiāng
    fèng
    zhī
    shì
    beì
    ào
    ér
    líng
    shàng
    zhí
    ér
    zhū
    zhī
    suǒ
    zhèng
    bāng
    diǎn
    ér
    yòu
    jīng
    yān
  • qiě
    yuē
    rén
    yǒu
    yǒu
    qīn
    qīn
    qīn
    xiāng
    chóu
    luàn
    shuí
    jiù
    shì
    huò
    shèn
    zhī
    suǒ
    weì
    chóu
    zhě
    gài
    yuān
    chén
    tòng
    ér
    háo
    gào
    feī
    weì
    zuì
    chù
    xiàn
    ér
    yuē
    shā
    zhī
    nǎi
    shā
    zhī
    zhí
    bào
    guǎ
    xié
    ruò
    ér
    feī
    jīng
    beì
    shèng
    shèn
    zaī
  • zhōu
    diào
    rén
    zhǎng
    wàn
    rén
    zhī
    chóu
    fán
    shā
    rén
    ér
    zhě
    lìng
    chóu
    chóu
    zhī
    yǒu
    fǎn
    shā
    zhě
    bāng
    guó
    jiāo
    chóu
    zhī
    yòu
    ān
    qīn
    qīn
    xiāng
    chóu
    chūn
    qiū
    gōng
    yáng
    zhuàn
    yuē
    shòu
    zhū
    chóu
    shòu
    zhū
    chóu
    tuī
    rèn
    zhī
    dào
    chóu
    chú
    hài
    jīn
    ruò
    duàn
    liǎng
    xià
    xiāng
    shā
    qiě
    wàng
    chóu
    xiào
    yuán
    qìng
    néng
    yuè
    xiào
    shì
    ér
    wén
    dào
    zhě
    wén
    dào
    zhī
    rén
    wáng
    weí
    chóu
    zhě
    zaī
    zhě
    fǎn
    weí
    xíng
    huài
    weí
    diǎn
    míng
  • qǐng
    xià
    chén
    lìng
    yǒu
    duàn
    zhě
    qián
    cóng
    shì
    jǐn

原文: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赏析
《驳复仇议》是唐代文学大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论文,该文主要是驳斥陈子昂的《复仇议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这篇文章中,柳宗元批评了陈子昂的观点,认为其存在矛盾之处。他指出,徐元庆报杀父之仇的行为不但合乎礼义道德,也符合法律规定,应当得到充分肯定。虽然文章的主旨是说明封建社会中礼义和法律的一致性,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观点依然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文章内容严谨,逻辑清晰。柳宗元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批判,成功地反驳了陈子昂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徐元庆的行为体现了孝道和正义精神,值得赞赏和表彰。同时,他还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司法审判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柳宗元的《驳复仇议》是一篇思想深刻、论证严密的文章,对于封建社会中礼义和法律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赏析详情»


思想内涵
《驳复仇议》是一篇高度强调以人为本思想的文章。柳宗元在文章中深刻表达了对弱者的深切同情,并批驳了初唐陈子昂“既诛且旌”的论点。他提出,“调”即和谐在处理社会矛盾中的作用,阐述了通过调和来解决问题的理念。全文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对今天依然有启示。 具体而言,全文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关于“旌”与“诛”不能并用的问题。柳宗元指出,“礼”与“刑(法)”都是防乱的措施,但它们的应用不同,一个是“始(本)”,一个是“端(末)”。其中,“礼”是通过调查“诚(好)”或“伪(坏)”的事实来进行“本情以正褒贬”,而“法”则是通过研究“曲(错)”或“直(对)”的结论来进行“穷理以定赏罚”。柳宗元批评了陈子昂把徐元庆可“旌”的“诚(好)”事当成“曲(错)”的“滥”行为,造成“黩刑(枉法)”,并提出了正确的“诛”的应用方式:对于真正的“曲(错)”行为,应该“执而诛之”。 第二层面是关于“调和”在处理社会矛盾中的重要性。柳宗元认为,“调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避免成为社会矛盾的源头,也可以防止矛盾升级到外部冲突。他强调“调和”需要具备“卓识”,即需要明确问题的本质和症结,并从中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同时,“调和”也需要坚持原则,保持公正和公平,避免一方得利、另一方受损。 第三层面是关于弱者的关怀。柳宗元在文章中对徐元庆的宽恕和同情,表现了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他指出,弱小者被欺凌,不仅是因为他们缺乏力量,更是因为他们缺乏声音和代表,受到公平待遇的机会更少,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第四层面是关于批判的精神。柳宗元在文章中,毫不客气地批判了陈子昂的错误观点和行为,并提出了自己正确的理念。他的批判精神表现了勇气和正义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的责任心和担当。 综上所述,《驳复仇议》的思想内涵充实而深刻,既包括了对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和对调和的重视,又包含了对弱者的深刻关怀和对批判的勇气和正义感。这些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有启示作用。 思想内涵详情»


译文及注释
据我了解,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邽县有个叫徐元庆(xú yuán qìng)的人,父亲徐爽(xú shuǎng)被县尉赵师韫(zhào shī yùn)杀了,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自己捆绑着身体到官府自首。 注释:徐元庆是唐代下邽县的居民,在此时期,女性天皇武则天统治全国。 当时的谏官陈子昂(chén zǐ áng)建议处以死罪,同时在他家乡表彰他的行为,并请朝廷将这种处理方式“编入法令,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律制度”。 注释:陈子昂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我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倘若说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那么凡是作儿子的为报父母之仇而杀了不应当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 注释:柳宗元认为,表彰和处死应该因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倘若说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那么凡是当官的错杀了人,也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它们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采取的方式则不同。 注释:柳宗元认为,公正的刑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实施,不能武断施行。 表彰和处死是不能同施一人的。处死可以表彰的人,这就叫乱杀,就是滥用刑法太过分了。表彰应当处死的人,这就是过失,破坏礼制太严重了。 注释:表彰和处死都是赏罚行为,但针对的对象不同,应该根据情节加以区别。 如果以这种处理方式作为刑法的准则,并传给后代,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想避开祸害的人就不知道怎样立身行事,以此作为法则行吗? 注释:柳宗元认为,刑法制定上应该综合考虑社会道德、伦理和实际情况,不能简单粗暴地施行。 大凡圣人制定礼法,是透彻地研究了事物的道理来规定赏罚,根据事实来确定奖惩,不过是把礼、刑二者结合在一起罢了。当时如能审察案情的真伪,查清是非,推究案子的起 注释:柳宗元认为,礼法和刑法是相互联系的,需要在具体实践中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赏罚体系。 译文及注释详情»


柳宗元简介
唐朝 诗人柳宗元的照片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以文学、思想、经学、宗教等领域的成就著称。后世编撰柳宗元作品《柳河东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