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秦中寄远上人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深邃情感和精湛技艺成为了后代文人学习仿效的典范。这首诗作于孟浩然第一次到长安应举不中、滞留至秋天时,即开元十五年(727)至开元十七年(729)间。在唐代,科举考试是个重要的出人头地的途径,而孟浩然此次落选,自然不能迅速离开长安,只能继续等待下一次的机会。 据史料记载,孟浩然在长安期间曾结识了很多文人雅士,时常在一起交流读书、写作的经验与心得。然而,虽然这里有着繁荣热闹的市井气息,但是孟浩然仍然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他遵从内心的声音,发起了对归隐山林的强烈渴望。然而,无钱亦难。因此,孟浩然留恋不舍,他独处时创作了这首《登科后》。 《登科后》表达了孟浩然因未中举而心灰意冷,深夜独思时对未来的不安和迷茫。开头两句就抒发了自己的无奈:“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这既表达了孟浩然的想法,也反映出社会环境的压力。后面再现了诗人的“愁绪更添”的情感,“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整首诗如人品茶,醇厚的味道在第一口中表露,在后面慢慢渲染,让人心生感慨。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是却详尽地表现了孟浩然内心的痛楚和迷茫。他通过此诗告诉人们,承载着文化的青年,即便万般无奈,依然要坚持自己的信仰,保持向往理想的心。


诗文: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