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秦中寄远上人》拼音译文赏析

  • qín
    zhōng
    gǎn
    qiū
    yuǎn
    shàng
    rén
    /
    qín
    zhōng
    yuǎn
    shàng
    rén
  • [
    táng
    ]
    mèng
    hào
    rán
  • qiū
    cháng
    sān
    jìng
  • beǐ
    feī
    yuàn
    dōng
    lín
    huái
    怀
    shī
  • huáng
    jīn
    rán
    guì
    jìn
    zhuàng
    zhì
    zhú
    nián
    shuaī
  • liáng
    fēng
    zhì
    wén
    chán
    dàn
    beī

原文: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译文及注释
一座小山常常想躺下休息,但三条小路却没有任何资料。
北方的土地并不是我所愿意的,我怀念我在东林寺的师傅。
黄金燃烧桂花已经烧尽,我的壮志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
每天晚上凉风吹来,听到蝉鸣只会更加悲伤。
注释:
一丘:一片土地,常欲卧:常想躺下休息。
三径:三条小路,苦无资:没有什么财物。
北土:指北方的土地,非吾愿:不是我所愿意的。
东林:指东方的林木,怀我师:怀念我的师傅。
黄金燃桂尽:黄金燃烧桂树已经烧尽,比喻人生中的美好时光已经过去。
壮志逐年衰:年岁增长,壮志逐渐消退。
日夕凉风至:每天晚上都有凉风吹来。
闻蝉但益悲:听到蝉鸣只会更加悲伤。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孟浩然的《登科后》是一首充满失意、悲哀和追求归隐情绪的抒情诗。从内容上看,这应该是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所作。诗中第一联表现了作者的所欲,即希望能够隐逸山林,过平淡自在的生活。诗中使用“一丘”、“三径”等意象来表现隐逸思想,而“苦无资”则透露出作者当前贫困潦倒的境况。第二联则从反面写了作者的不欲,即不愿做官,不愿留在长安这个功名利禄的城市。他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寄托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在引用典故的运用上,孟浩然颇为自然,将山野和园林风景描绘得十分清晰。而且,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对偶手法,将正反两面的思想感情相互对照,使得整首诗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接下来的四句则表现了作者滞留长安的景况和遭遇,表现出了他的无奈和心意的灰懒。整首诗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深邃情感和精湛技艺成为了后代文人学习仿效的典范。这首诗作于孟浩然第一次到长安应举不中、滞留至秋天时,即开元十五年(727)至开元十七年(729)间。在唐代,科举考试是个重要的出人头地的途径,而孟浩然此次落选,自然不能迅速离开长安,只能继续等待下一次的机会。 据史料记载,孟浩然在长安期间曾结识了很多文人雅士,时常在一起交流读书、写作的经验与心得。然而,虽然这里有着繁荣热闹的市井气息,但是孟浩然仍然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他遵从内心的声音,发起了对归隐山林的强烈渴望。然而,无钱亦难。因此,孟浩然留恋不舍,他独处时创作了这首《登科后》。 《登科后》表达了孟浩然因未中举而心灰意冷,深夜独思时对未来的不安和迷茫。开头两句就抒发了自己的无奈:“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这既表达了孟浩然的想法,也反映出社会环境的压力。后面再现了诗人的“愁绪更添”的情感,“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整首诗如人品茶,醇厚的味道在第一口中表露,在后面慢慢渲染,让人心生感慨。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是却详尽地表现了孟浩然内心的痛楚和迷茫。他通过此诗告诉人们,承载着文化的青年,即便万般无奈,依然要坚持自己的信仰,保持向往理想的心。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本想长久地=一时归隐)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黄金像烧柴一般=财富易尽)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萧瑟凉风=寂寞冷清) 译文及注释详情»


孟浩然简介
唐朝 诗人孟浩然的照片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以字行,唐代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阳)人,又称孟襄阳,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屬於山水田園派。孟浩然年輕時曾遊歷四方,故後人稱他孟鹿門、鹿門處士,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律詩,题材大多關於山水田园和隐逸、旅行等内容。他與王維、李白、張九齡交好,继陶渊明、谢灵运、谢朓之后,开盛唐山水詩之先声。知名詩作有《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