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咏老见示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和白居易(772-846)是唐代的两位文学巨匠。他们早在仕途时期就相互结识,成为至交好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都因宦海沉浮、历经风雨而逐渐步入暮年。836年,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被任命为东都洛阳的分司,实际上已经退出了政治舞台。同年,白居易也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已经三载。 此时,两位大家重聚,不禁感慨万千。他们之间互相吟咏、交流情感,写出了很多传世佳作。由于年事已高,刘禹锡和白居易还同患有足疾、眼疾等老年病,因此更显得同病相怜。在这种背景下,白居易写下了《览镜喜老》:“晚衰胜早夭,此理决不疑。”虽然对老年所需保健方法有很清晰的认识,但也无法避免对自身生命的消极情绪。 刘禹锡看到了朋友的消沉情绪,写下了一首备受赞誉的诗篇《咏老赠梦得》,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和自己对老年生活的积极态度。在诗中,他表现出了对老年生活的深刻洞察,并强调了与故人相处时的乐趣和美好。他写道:“我俩已经老了,我问自己老是什么样子?眼睛模糊,晚上就先睡了;早上懒得梳头。有时候出门扶杖走走,整天都窝在家里闭门不出。懒得照新镜子,休看小字。但与故人相聚的时光倍感珍贵,纵使迹近少年,此时依然能够畅谈场合。”这首诗通过对生活的描写和对老年生活的寓意,探索了人们如何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人生的后期。 刘禹锡和白居易的交往和创作反映了唐代文人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广泛涉猎和物质丰富。同时,他们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心态,反映了唐代社会和人们的思想状态。其作品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诗文: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