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
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唐朝时期相互交往的文人。他们都在晚年患有眼疾和足疾,对于看书和行动都有不便。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同病相怜的,但是两个人在面对晚年的态度上产生了很大的不同。
白居易在面对眼疾和足疾的痛苦时,感到了消极和悲观。他写下了《咏老赠梦得》一首诗,表达了自己的情绪:“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他感叹着自己老去的身体状态,过着无精打采的生活,只剩下和朋友闲聊的兴趣。这首诗流露出了白居易对于老年生活的不满和绝望,他的负面情绪难以掩饰。
相反,刘禹锡却表现出了较为积极向上的心态。在读了白居易的诗之后,他写下了《酬乐天咏老见示》一首诗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认为老年人生命的双重属性,既有一定的苦闷和挣扎,又包含了豁然开朗和豪情万丈的可能性。他在诗中写到,“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表达出自己对于经验和知识的珍视,反映了他在长年累月的人生历程中所得到的成就与满足。尤其是最后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传达出他不因年老而放弃对未来的追求和期盼。这部分诗句充分展现了刘禹锡的豪迈不屈、执着向上的精神风范。
可以看到,刘禹锡和白居易在面对晚年的态度完全不同。白居易表现出了消极和悲观情绪,而刘禹锡则更加积极向上,充满着对于人生的感悟和追求。他们各自的态度,反映出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两首诗一前一后,互为呼应,形成了一种关于老年生活的鲜明对比,展现了文人爱好“吟咏老”题材的情感世界及思想内涵。
诗文: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