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碧海无波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踏莎行·碧海无波》是北宋文学家晏殊所作的一首词。据文献记载,该词创作于天圣五年(1027)晏殊贬知宣州途中。而这次贬官的原因,是因为晏殊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触犯了当时掌权的刘太后。加之在玉清宫发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最终被贬至宣州。 此外,晏殊与一位侍儿子野关系密切,两人情谊甚笃。据《道山清话》记载,晏殊曾多次欣赏子野的诗词,自称“雅重之”。但是由于王夫人的不满,晏殊有时也会拒绝子野的到访。一次,子野为晏殊创作了《碧牡丹》词,其中有“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的句子。晏殊听后深感离愁别恨,赠与子野若干钱财,想请回自己心爱的侍儿,但最终还是因夫人反对而作罢。 也许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晏殊写下了这首《踏莎行·碧海无波》。词中表现出作者对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的无奈和不安,更是对友情与爱情的牵挂和思念的抒发。在晏殊颠沛流离的官场生涯中,他在诗词中倾诉出自己内心的苦涩和感慨,展现出北宋士人飘逸、豁达、浪漫的精神风貌。


诗文: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