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武关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凝练精炼著称。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杜牧奉命从宣州赴长安,担任左补阙、史馆修撰的职务。途中,他经过了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境内的武关,这个古代重要的边防关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整个大唐帝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但是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化人,杜牧对于国家的未来仍存有忧虑。他在武关吊古伤今,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题武关》。 在诗中,杜牧用几个鲜明的形象勾勒出了一个动荡不安、兵荒马乱的历史时期。他把武关的清澈溪水、挺拔的山峰、壕沟深长的山谷与楚怀王、郑袖、屈原等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展现出他对于当时政治局势和社会风气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此外,这首诗还表达出杜牧对于大唐帝国未来的担忧和希望。他认为,唐朝天子应该实现神圣统一的理念,在国内消除战乱,使四海为一家。这种思想也恰恰是杜牧后期诗歌的主题之一。 《题武关》是杜牧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文化名流对于历史、政治的关注和担忧,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待。


诗文: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