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赠送给李白的第一首诗,也是两人交往中的重要之作。时值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当时杜甫在东都洛阳,而李白却被高力士所诬陷,被放逐到东都。据传说,杜甫曾多次为李白求情,但不得其门而入,只能通过写诗表达心情。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首诗中,杜甫自称为“野叟”,指自己是一个居住在农村的老人。他在诗中抱怨自己在东都的生活非常不如意,尤其是饮食和医药方面的困难。“缺乏炼金丹的药物(原材料),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扫帚扫过了一样,连药物的痕迹都没有了。”这部分内容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现状的批判和愤慨。
此外,杜甫还向李白表达了对其仰慕和崇敬之情,“您这个朝廷里才德杰出的人,脱身金马门,独去寻讨幽隐”。这句话描绘了李白神游天外、追求自由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杜甫对李白反传统、追求自由精神的赞赏与支持。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氛围有着密切的联系。唐朝天宝年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文化艺术得以繁荣发展,而杜甫、李白等大量文学家也在这一时期诞生并成长。他们的作品不仅代表着个人意志和感情,更承载着当时社会思潮和目光。这篇诗歌就是杜甫反映自身遭遇、批判现实的文学表现之一,也表达了他对于追求自由、摆脱束缚的理念。
诗文: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