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是杜甫初到夔州时写的一首诗,咏怀了三国时期著名谋略家诸葛亮所创造的“八阵图”。诗中,杜甫通过对诸葛亮功绩的赞颂、对八阵图历史背景的简单介绍以及对其遗迹的慷慨凭吊,表达了他对历史文化和智慧的深深敬畏之情。
在这首诗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评价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功伟绩。其中,“三分国”指的是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形成,而诸葛亮辅佐刘备从无到有地创立了蜀国基业,使得三国并存的局面得以形成。这一点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而“八阵图”则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的卓越军事才能。杜甫在诗中称赞诸葛亮功成名就,既从总体上把握了诸葛亮的贡献,又从具体方面赞颂了诸葛亮创造八阵图的成就。
除此之外,诗中还有“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描写。这两句诗表达了杜甫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敬畏和对诸葛亮的缅怀之情。整首诗的结构布局简洁明了,前两句劈头就提起主题,后两句则为下文凭吊遗迹做出了铺垫。在用词上,杜甫运用了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功绩的赞颂,展现了历史文化的底蕴和人类智慧的卓越,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和智慧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