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及注释:
功业覆盖了三个国家,名声在八阵图中得到了确认。(也有一种说法是名声高垒)
江水流淌,石头不会转动,留下了悔恨,失去了吞并吴国的机会。
注释:
功盖三分国:指诗中所提到的周瑜,他的功绩可以覆盖三个国家,即魏、蜀、吴。
名成八阵图:指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所设计的八阵图,这个阵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
名高:有些版本中将“名成”改为“名高”,意思是周瑜的名声很高,很有声望。
江流石不转:形容江水流动的稳定和坚定,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改变方向。
遗恨失吞吴:指诗中所提到的孙权,他留下了对失去吴国的遗憾和不甘。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是杜甫初到夔州时写的一首诗,咏怀了三国时期著名谋略家诸葛亮所创造的“八阵图”。诗中,杜甫通过对诸葛亮功绩的赞颂、对八阵图历史背景的简单介绍以及对其遗迹的慷慨凭吊,表达了他对历史文化和智慧的深深敬畏之情。
在这首诗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评价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功伟绩。其中,“三分国”指的是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形成,而诸葛亮辅佐刘备从无到有地创立了蜀国基业,使得三国并存的局面得以形成。这一点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而“八阵图”则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的卓越军事才能。杜甫在诗中称赞诸葛亮功成名就,既从总体上把握了诸葛亮的贡献,又从具体方面赞颂了诸葛亮创造八阵图的成就。
除此之外,诗中还有“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描写。这两句诗表达了杜甫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敬畏和对诸葛亮的缅怀之情。整首诗的结构布局简洁明了,前两句劈头就提起主题,后两句则为下文凭吊遗迹做出了铺垫。在用词上,杜甫运用了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功绩的赞颂,展现了历史文化的底蕴和人类智慧的卓越,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和智慧的敬畏之情。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天,杜甫移居到了夔州。夔州有武侯庙和八阵图,据传说,这些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立的。由于杜甫一直景仰诸葛亮,因此在这里,他深深被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吸引,用手中的笔墨记录了许多诗篇来表达他对这些古迹的情感与思考。而《八阵图》就是其中一首。在写作中,杜甫通过描绘八阵图的神秘氛围和宏伟场面,表达了他对历史文化和智慧的敬畏之情。同时,他也从夔州这个地方所传承的文化和历史中,汲取了灵感,善加利用自己的行文技巧和想象力,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之作。这也正是杜甫不断探寻人类智慧和文化积淀,并用诗歌来传承这些智慧和文化的过程。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杜甫、三国鼎立、孔明、功勋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三国鼎立,[[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9B%BD%E9%BC%8E%E7%AB%8B)]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