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小丘》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山水游记,记录了作者在西山寻访过程中所见所闻。文章结构清晰,通过对小丘的描述和作者的感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独特鉴赏。
第一段,作者介绍了小丘的位置及景物。作者先提到小丘的位置,再描写其景物,用“生竹树”三字概括而重点在于写山石的奇特上。作者通过拟人的手法,将石头形状、动作形态、品性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如“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感染力。尤其是用“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的比喻,把静止的无生命石头描绘成活灵活现的牛马和猛兽,使人眼前一亮,忍不住想亲身去一探究竟。这种技巧华丽的写作手法,加之清新秀丽的自然风景所带来的感官体验,极大地丰富了作者的旅途,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二段,作者讲述了小丘的遭遇和小丘带给自己的享受。小丘美好奇特却被主人抛弃,让作者感到惋惜,同时也激发了他购买的念头。这里不仅有对小丘的诉说,更有柳宗元自身的思考与反思,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物欲的审慎。 通过文中生动形象的叙述,柳宗元以其独特的鉴赏力和朴素的情感,生动地描绘了山水之间的交互,使文章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
整篇文章构思合理,层次分明,用词精准犀利,让人回味无穷。柳宗元的写作风格简洁、清新,文笔流畅,文字之间透着深厚的人文情怀,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诗文: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