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主要介绍的是苏轼所写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曲的背景。苏轼和苏辙是一对兄弟,因为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地点不同,已经有六年没有见面了。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苏轼望着明月,思念着他的兄弟,内心郁结的情感与悲欢交织,催生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主人公的主观情感,表达了复杂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冲动,达到了诗词的高妙境界。这首词曲中表现出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并且情感描写跌宕有致,气势磅礴。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旷达的情怀,自然流露的壮美,综合了抒情、写景和说理的特点。
这首词曲的立意非常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同时,《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出自苏轼之手,所以胡仔云评价这首词曲是特别高的。
最后,在苏轼写完这首词曲的一年之后,他的弟弟苏辙也为了回报哥哥的厚爱和情谊,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来回赠其兄。这两首词曲都以水调歌头的格式进行创作,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次相聚让这对兄弟再次见面,享受着欢乐和团圆的时刻。
诗文: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