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拼音译文赏析

  • shuǐ
    diào
    tóu
    ·
    zhōu
    zhōng
    qiū
  • [
    sòng
    ]
    zhé
  • bié
    jiǔ
    guò
    zhōng
    qiū
    nián
    dōng
    jīn
    míng
    yuè
    shèng
    chóu
    péng
    chéng
    shān
    xià
    tóng
    fàn
    qīng
    biàn
    chuán
    shàng
    zài
    liáng
    zhōu
    chuī
    zhù
    qīng
    shǎng
    hóng
    鸿
    yàn
    tīng
    zhōu
    zuò
    zhōng
    cuì
    peì
    qiú
    é
    lài
    西
    céng
    weí
    rén
    liú
    jīn
    qīng
    zūn
    duì
    míng
    fān
    shuǐ
    驿
    jiù
    zhào
    yōu
    dàn
    tóng
    wáng
    càn
    xiāng
    duì
    yǒng
    dēng
    lóu

原文: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相关标签:咏物

译文及注释
离别已经多久了,七次过了中秋节。去年的今天,我在东武,明月照耀着我的忧愁。谁能想到,今天我在彭城山下,和同伴一起泛舟在清河古汴上,船上还载着从凉州来的客人。鼓吹声助兴,鸿雁飞过汀洲。坐在船上的客人们,穿着翠羽帔和紫绮裘。素娥却不肯留下,西去了。今晚我在清酒中陪客,明晚孤帆驶向水驿,依旧照耀着我的离愁。只是担心像王粲一样,永远在登楼相对。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主要介绍的是苏轼所写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曲的背景。苏轼和苏辙是一对兄弟,因为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地点不同,已经有六年没有见面了。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苏轼望着明月,思念着他的兄弟,内心郁结的情感与悲欢交织,催生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主人公的主观情感,表达了复杂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冲动,达到了诗词的高妙境界。这首词曲中表现出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并且情感描写跌宕有致,气势磅礴。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旷达的情怀,自然流露的壮美,综合了抒情、写景和说理的特点。 这首词曲的立意非常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同时,《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出自苏轼之手,所以胡仔云评价这首词曲是特别高的。 最后,在苏轼写完这首词曲的一年之后,他的弟弟苏辙也为了回报哥哥的厚爱和情谊,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来回赠其兄。这两首词曲都以水调歌头的格式进行创作,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次相聚让这对兄弟再次见面,享受着欢乐和团圆的时刻。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词是苏辙所作,主题是兄弟之情和离别,旨在表达人们经历离别时的思念和悲伤。词的上片描绘了兄弟相聚的情景和怨艾,展现了如何度过难得的欢聚时光,包含了深刻的人情味和对生命短暂的感叹。通过对传统佳节中秋的借用,更加凸显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团圆时光。而下片则展现了诗人内心孤独和离别的无奈与伤感。从主人、客人宴饮的乐趣,转入急转直下的情感表达,表现了在相聚即将结束的时刻,无论是人还是月亮都无法停留住时间,唯有感情和思念才能跨越时空,永远地留存在人们的心中。最后两句基于历史典故,使用典引来抒发离别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和王粲的境遇和情感共鸣。整首词结构严谨,妙用典故,语言简练流畅,情感真挚深沉,是一首充满思考和感性的佳作。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地住在船上,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注释:1. 七次中秋:指分别已经有七个中秋节过去了。 2. 东武之地:现今江苏扬州市泰州市境内。 3. 汀:河边的沙洲。 4. 鸿雁:大雁的一种。 5. 凉州:唐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酒泉市。 6. 王粲:东晋文学家,以“琅琊王氏”著称。其与友人谢灵运相约每逢中秋登高相对,但后来因战乱无法如愿,只能登楼望月,写有《登楼赋》。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辙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是一位汉族文学家,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在嘉祐二年(1057年),他与兄长苏轼一同考取进士科。后来在神宗朝,他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然而,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他被贬为河南推官。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辙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和门下侍郎等职。但因为他反对哲宗及元丰诸臣,导致被贬至汝州,随后又被贬至筠州,并被再次流放到雷州。最终,他被调往循州,并在徽宗登基后得以进入政治界。他先后被任命为永州、岳州太中大夫,之后又被降级到许州,并在这里退休。此后,他自称为“颍滨遗老”,直到卒于世。他被追赠谥号为“文定”。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其父苏洵、兄长苏轼合称为“三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