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渑池寄子瞻兄》拼音译文赏析

  • huái
    怀
    shéng
    chí
    zhān
    xiōng
  • [
    sòng
    ]
    zhé
  • xiāng
    xié
    huà
    bié
    zhèng
    yuán
    shàng
    gòng
    dào
    cháng
    xuě
  • guī
    hái
    xún
    liáng
    xíng
    rén
    xiáo
    西
  • céng
    weí
    xiàn
    mín
    zhī
    fǒu
    jiù
    宿
    sēng
    fáng
    gòng
  • yáo
    xiǎng
    yóu
    jiā
    weì
    shào
    fāng
    zhuī
    dàn
    míng

原文: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译文及注释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相互携手话别在郑原山上,一同谈论长途旅行中害怕雪泥的困扰。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回程骑马寻找大梁陌,而前方的行人已经越过了古崤山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不知道曾经是否为县官,是否为民众所知?曾在旧寺庙住宿,和僧人一起在墙上题字。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回想起独自游历时,美好的经历很少,只有骑马的声音在耳边回荡。
注释:
相携:一起走
话别:分别时说话
郑原:地名,今河南省郑州市
长途:长远的路程
怕:害怕
雪泥:雪地里的泥泞
归骑:回程的骑马人
大梁陌:大梁道,古时的一条主要道路,今河南省大梁市
行人:行走的人
古崤西:地名,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
曾为:曾经是
县吏:县官
民知否:百姓是否知道
旧宿:曾经住宿的地方
僧房:寺庙里的僧人住的房间
壁共题:在墙上共同题诗
遥想:远远地想起
独游:独自游玩
佳味:美好的景色
无方:没有目的地
骓马:一种马的品种
但鸣嘶:只是嘶鸣声。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苏辙所作,但作者的真实身份已无从考证。在自注中,苏辙提到自己曾与朋友子瞻共同前往某地访僧,过宿县中寺舍时,题写了老僧奉闲之壁,因而引发了他对于过往经历的回忆和思考。他曾在年轻时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虽未到任,但此次经过渑池,又有访僧留题的经历,这使得他在诗中写下了“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的感叹。这些经历或许是偶然,也或许是必然,但它们都深深打上了印记,成为他心中的记忆。 诗中表达了作者怀旧回忆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即将离别的兄长的难舍之情。第一句就道出了“相携话别”在郑原上的场景,他们共同担心前路艰难,惧怕雪泥。而“怕”字则包含着两重意义:人生道路确实艰难,又有一份无可奈何之感。因此,整首诗凝结了作者对于过往的回忆,对于现在和未来的感慨,以及人生的感叹。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洁,读来让人不禁感叹岁月易逝,兄弟难舍之情又让人感到温馨。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对于人生的思考,更是对于亲情的深沉体会。 赏析详情»


译文
这是一篇描述蜀地兄弟相别的文章,内容简洁而真挚。他们一路同行,在郑原野上分别时,深感前路困难。骑马回头,仍在大梁田间徜徉,想来远行的哥哥已经翻过崤西古道。 这位作者曾在渑池做过主簿,不知道百姓是否领略了他的治理成果。而且还和父兄们一起歇宿在寺庙里,共同创作了墙上的诗句。 回想起他的兄台,独自踏上了旅途。他一定感到孤单,前方的路途充满了迷茫,只能听到骏马的嘶鸣。这篇文章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陌生旅途的担忧。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离散情结,也体现了作者那份真挚的深情。 译文详情»


苏辙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是一位汉族文学家,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在嘉祐二年(1057年),他与兄长苏轼一同考取进士科。后来在神宗朝,他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然而,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他被贬为河南推官。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辙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和门下侍郎等职。但因为他反对哲宗及元丰诸臣,导致被贬至汝州,随后又被贬至筠州,并被再次流放到雷州。最终,他被调往循州,并在徽宗登基后得以进入政治界。他先后被任命为永州、岳州太中大夫,之后又被降级到许州,并在这里退休。此后,他自称为“颍滨遗老”,直到卒于世。他被追赠谥号为“文定”。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其父苏洵、兄长苏轼合称为“三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