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译文及注释:
江从西陵出,才得平地,它的水流奔放肆大。南边与沅、湘河汇合,北边与汉、沔河汇合,它的势力越来越强。到了赤壁下,波浪滔滔,水流浸灌,与海洋相似。清河张君梦想被贬居齐安,就在他的庐西南边建了一座亭子,以欣赏江流的壮丽景色,他的侄子瞻给它取名叫“快哉”。
这座亭子所看到的,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白天船只在它前面出没,晚上鱼龙在它下面悲啸。变化快速,动人心魄,不能长时间观看。现在终于能够在几席之上欣赏它,抬头就足够了。向西望去,武昌的山峦起伏,草木成行,烟消日出。渔夫和樵夫的房屋都可以数得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洲的岸边,是古城的遗址。曹操、孙权在这里互相观望,周瑜、陆逊在这里奔驰。它的历史遗迹也足以称为世俗的快乐。
古时候,楚襄王和宋玉、景差在兰台宫中,有一阵风突然吹来,王披着衣服迎风而立,说:“这风真快乐!我和庶民一样享受它吗?”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庶民怎么能共享呢!”宋玉的话有点讽刺。风没有雌雄之分,但人有遇到和不遇到的变化;楚王之所以快乐,和庶民之所以忧愁,这就是人的变化,风和它有什么关系呢?人生在世,如果不能自得其乐,将会走向何处?如果能够坦然面对,不被物质所伤害,将会走向何处?现在张君不以贬谪为患,利用他的余力,自由自在地在山水之间游荡,这其中一定有超越常人的地方。就算是在茅屋瓮牖之中,也能感到快乐;更何况是在长江清流之中,向西山白云致意,尽情享受耳目之美呢!否则,连绵的山峦、深邃的峡谷、古老的树木,即使被清风吹拂,被明月照耀,这些都是诗人和思士悲伤、憔悴而不能超越的,怎么能称之为快乐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录。
注释:
江出西陵:指长江从西陵山出发。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指长江在此处汇合了南边的沅、湘两江和北边的汉、沔两江。
赤壁之下:指长江在此处流经赤壁山下。
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指长江在赤壁之下的水势汹涌澎湃,与海洋相似。
张君梦:指清代文学家张岱。
谪居齐安:指张岱被贬到浙江齐安县。
余兄子瞻:指苏轼的侄子苏瞻。
快哉:指此亭所见之景色令人感到快乐。
长洲之滨:指长江南岸的长洲。
故城之墟:指荆州城的遗址。
曹孟德、孙仲谋、周瑜、陆逊:指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兰台之宫:指楚襄王的宫殿。
王披襟当之:指楚襄王披着衣襟迎风而立。
宋玉:指战国时期的文学家宋玉。
言盖有讽:指宋玉的话中有讽刺之意。
风无雌雄之异:指风没有男女之分。
人有遇,不遇之变:指人的命运有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士生于世:指人生活在社会中。
使其中不自得:指人在社会中会受到各种限制和束缚。
使其中坦然:指人能够坦然面对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张君不以谪为患:指张岱不以被贬谪为悲伤和苦恼。
窃会计之余功:指张岱在贬谪期间仍然能够从事文学创作。
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指大自然中的壮丽景色。
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指文人墨客常常因为社会的不公和自身的境遇而感到悲伤和苦恼。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黄州快哉亭记》是南宋苏轼所写的一篇以黄州快哉亭为背景的记叙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充分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一唱三叹”的文风。在文章中,苏轼首先向读者介绍了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和命名由来,并通过营造出周边令人快意的景物让读者对这座亭子产生好感。接着,苏轼通过对“快哉”二字的来历发表议论,指出人生之快并不在于周围景物的优劣,而是在于一个人的内心态度。最后,苏轼借用张梦得的遭遇,向读者传达了自己不以贬谪为怀、随遇而安的思想感情。通过剖析文章的结构和篇章特点,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苏轼的创作意图,感受到他坦然面对逆境、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
简析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与苏辙兄弟相隔千里。苏辙深知苏轼的才华,因此他十分担忧苏轼在黄州的安危,并写信给当时的朝廷营救苏轼。然而,这个行为在当时是被视作干涉司法的表现,于是苏辙也被贬官监筠州。
黄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位于今天的湖北黄冈,当时被形容为“秀美江南第一州”。元丰六年,苏轼与同样流落黄州的张梦得因观江而建造了一座亭子,取名为“快哉亭”。苏轼更是为这个亭子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快哉亭的美景,不仅记录于苏轼的艺术之中,苏辙也为之作了记以志纪念。这几位文化名流的足迹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古今中外游客的瞩目之处。
这段历史,不仅记录了苏轼兄弟的患难情谊和对黄州城市的深刻眷恋,更展示了他们对生命和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快哉亭也成为了一段文化记忆的象征,见证着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才华与坚韧。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州快哉亭记》是苏辙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融合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于一体,是一篇兼备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优秀散文。
首先,在写景方面,苏辙能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景物的形态、色彩和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例如,他对快哉亭的描写:“亭皆竹石为之,柱松梁桂为之。几上有碧桃三四株,荫亭凉爽。阶下清溪缭绕,引水如流。亭东南,池水东注,有明堂山石壁作岸,中间一泓,似牛心,环岸都是青竹,绿柳依依。”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细节的把握和表现力。
其次,在叙事方面,苏辙采用了轻松幽默的口吻,通过讲述自己与友人在黄州快哉亭游玩的经历,展示了他豁达开朗的性格,并使读者感受到快乐和愉悦。值得一提的是,苏辙在叙述中不仅描写了景物,而且插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做到了娓娓道来、千言万语融于一篇文章的效果。
最后,在议论方面,苏辙讲述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他认为,人们在不同的境遇下会感受到不同的情绪和感受,而这些情绪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他认为要使人内心舒畅并享受生命,就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开放的心境。这种观念尤其适合当今的社会环境,值得珍视。
总之,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是一篇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兼备的优秀散文,它以自然、真实、深刻的方式描绘出了生活中的点滴,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真情实感,并从中获得启示和鼓励。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江出西陵峡,进入平原后水流势如奔腾浩荡。在南边与沅水、湘水汇合,北边与汉水交汇,因此水流更显壮阔。流到赤壁下,波涛滚滚,犹如大海一般。在齐安居住的被贬官员清河张梦得,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以观赏长江胜景。他的哥哥子瞻将这座亭子名为“快哉亭”。从亭子里可以眺望百里南北和三十里东西的长江景色,波涛汹涌,风云变化无常。白天时,船只在亭前穿梭而过,夜晚时,则听到江水中鱼龙悲鸣声。景物变化迅速,令人目不暇接,无法久视。在几案旁欣赏这些景象,抬起头来就已足够。
往西眺望武昌群山,山峦起伏,绿树成行,烟消云散,阳光普照,甚至能数清捕鱼、打柴的村民房屋。这便是将亭子称为“快哉”的缘由。在古城废墟的长江岸边,曹操、孙权高视阔步,周瑜、陆逊驰骋战场。这些传承下来的英名和事迹,也足以让世俗之人感到愉悦。
早些时候,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游兰台宫。一阵风吹过,呼啸作响,楚王敞开衣襟,面向风中说:“这风真是舒爽!这是我与百姓共同拥有的吧。”而宋玉则回答道:“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可能与您共享它?”宋玉的话恐怕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风实际上并不具备雄壮的特征。
译文及注释详情»
文言常识:
吾辈闻自古以来,语汇不断演变,瑜亮莫测,时有异义。盖言语之流传久矣,易生多义,故历代学者不止一次呼吁恪守文言常识,保持语言规范。
举例而言,古之“余功”,指征收钱粮等公务之职务,今世则特指从事财务工作之人。再如“非病”二字,在古时含义为心情悲伤,而今之意为身体疾病。如此异义,不胜枚举。
此外,语法结构之用法也需谨慎。如“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南、北皆属名词作状语,表示方位位置;“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亦为名词作动词,表示取名之意。又如“草木行列”,行列为名词用作动词,指排成行列。
在特殊句式方面,判断句也是常见的结构。例如“此独大王之雄风耳”,意为单就大王之威武气势而言。另外,“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意为这就是为何称之为“快哉”的原因。
总之,文言中语汇、语法与句型皆需谨慎运用,不能随意更改。只有恪守文言常识,才能使我们的文字更加准确、规范、美妙。
文言常识详情»
苏辙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是一位汉族文学家,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在嘉祐二年(1057年),他与兄长苏轼一同考取进士科。后来在神宗朝,他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然而,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他被贬为河南推官。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辙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和门下侍郎等职。但因为他反对哲宗及元丰诸臣,导致被贬至汝州,随后又被贬至筠州,并被再次流放到雷州。最终,他被调往循州,并在徽宗登基后得以进入政治界。他先后被任命为永州、岳州太中大夫,之后又被降级到许州,并在这里退休。此后,他自称为“颍滨遗老”,直到卒于世。他被追赠谥号为“文定”。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其父苏洵、兄长苏轼合称为“三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