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文人辛弃疾贬官为民,他在此后的日子里,时常到信州(今江西上饶)附近的名胜之处游览,其中包括了鹅湖和博山等地。据记载,在一个清秋的夜晚,辛弃疾来到了博山脚下一户姓王的人家投宿。这个地方只有几间破旧的小草庵(茅房),屋后是一片竹林,环境十分荒凉冷落,但是这并没有阻挡辛弃疾的心情,相反,他被这里的景致深深吸引着。
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辛弃疾写下了一首小令,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境。“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虽然他身陷困顿,离开官场,但是那些曾经与他结交深厚的故人们,并没有忘记他这位好友,他们准备了鸡黍之类的美食款待他,让他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同时,在夜晚的安静之中,他也感慨着人生的无常和离散:“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逝去的时光不再回来,故人难再相聚,只有等到重阳节,再去拜访那些花香四溢的地方。
这首小令不仅流淌着玉液般的辞藻,还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感慨。在辛弃疾的笔下,博山的荒凉和冷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生命,成为了一种内心的超越和升华。那些平凡的人和事,也因为辛弃疾的诗句而变得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