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在苏轼的创作生涯中,他经历过许多困难,而《赤壁赋》则是在他最为艰苦的时期完成的。1079年,苏轼因被诬告谤讪朝廷而被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他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而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遭受重重折磨。 尽管苏轼最终得以获释,但他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意味着他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过着一种类似“半犯人”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苏轼的生活变得艰难而孤独,他需要一种能够帮助他排解情感、寻求自我心灵安慰的方式。 于是,在元丰五年的时候,苏轼两次泛游赤壁,并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这些赋深刻地反映了苏轼个人的感受和境遇,也体现了他对于壮丽自然和人性的理解和感悟。 《赤壁赋》不仅是苏轼的文学巨作,也是其心灵历程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一个文人在生活中遭遇挫折、落寞和困境后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创作力,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之作。


诗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相关标签:写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