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及注释: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壬戌之秋:指公元1082年秋季。
七月既望:农历七月十五日。
苏子:指苏轼,北宋文学家。
赤壁:在今天湖北省荆州市。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形容天气宜人,江面平静。
举酒属客:举起酒杯敬客。
明月之诗:指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
窈窕之章:指唐代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东山之上,斗牛之间:指天空中的东山和斗牛座。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形容秋天的江水清澈明亮。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形容江水的广阔和自由。
冯虚御风:指道家传说中的仙人冯虚,能够驾驭风云。
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指道家传说中的仙人羽化升仙。
扣舷而歌之:指敲打船舷,伴随歌声。
桂棹兮兰桨:指船上的桂木和兰竹。
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船行驶在江水上,水波荡漾,船桨拍打水面,溅起的水花闪烁着光芒。
予怀:指我心中的感受。
美人兮天一方:指思念的人在天涯海角。
洞箫:一种竹制的乐器。
幽壑之潜蛟:指山谷中的蛟龙。
孤舟之嫠妇:指孤独的船夫妻子。
愀然:形容苏轼的神情。
正襟危坐:指端坐而且非常认真。
曹孟德:指三国时期的曹操。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指曹操在攻打荆州时的情景。
周郎:指三国时期的周瑜。
破荆州,下江陵:指曹操攻占荆州和江陵的历史事件。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形容曹操的大军浩浩荡荡。
横槊赋诗:指曹操在江边赋诗。
蜉蝣:指蜉蝣之念,形容人生短暂。
长江之无穷:指长江的宽广和永恒。
飞仙:指仙人飞升。
遨游:指自由自在地游荡。
托遗响于悲风:指留下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水与月:指水和月亮的变化。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指时间的流逝。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指事物的兴衰和变化。
物各有主:指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归属。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指感官的作用。
无尽藏:指造物者的无限创造力。
共适:指共同分享。
肴核:指饭菜的残渣。
枕藉:指枕头和被褥。
东方之既白:指天亮了。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文章是苏轼描写夜游赤壁的一篇鉴赏文章。作者在文章中以景抒情,融情入景,娓娓道来了自己与客人泛舟于赤壁之下,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壮阔的场景。
在第一段,苏轼将读者带入了江边夜色的幽静之中。他描述了月光如洒银一般地洒落在江面上,白雾笼罩着江面,与天光水色连成一片。夜景的优美被苏轼绘画般地描绘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的悠闲和清新。
在第二段,苏轼改变了描写方式,转而描写自己与客人饮酒放歌。他描绘自己激动的情绪和欢乐的气氛。然而,作为对比,他也描绘了客人悲凉的箫声,使文章给人深刻的印象。这种对比,在夜行赤壁之中达到了双重的效果:一方面,它增加了故事的情感层次,同时又突显了诗人的超然情态,令读者感到苏轼对人生的豁达和超脱。
总之,苏轼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充沛的想象力,将自己与夜行赤壁的美妙结合了起来,呈现出一幅优美的夜景画卷。同时,他又通过对着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的对比,把文章中的情感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更是一篇表达情感、表达人生境界的佳作。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在苏轼的创作生涯中,他经历过许多困难,而《赤壁赋》则是在他最为艰苦的时期完成的。1079年,苏轼因被诬告谤讪朝廷而被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他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而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遭受重重折磨。
尽管苏轼最终得以获释,但他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意味着他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过着一种类似“半犯人”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苏轼的生活变得艰难而孤独,他需要一种能够帮助他排解情感、寻求自我心灵安慰的方式。
于是,在元丰五年的时候,苏轼两次泛游赤壁,并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这些赋深刻地反映了苏轼个人的感受和境遇,也体现了他对于壮丽自然和人性的理解和感悟。
《赤壁赋》不仅是苏轼的文学巨作,也是其心灵历程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一个文人在生活中遭遇挫折、落寞和困境后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创作力,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壬戌年秋(1072年),七月十六日,苏轼和朋友在赤壁下乘船游玩。此处的“赤壁”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场,在今天湖北省襄阳市境内,因曹操与周瑜在此交战,而成为文化名胜区。在游船中,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苏轼与友人举起酒杯相互敬酒,吟诵了一首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着窈窕这一景象。
不久,明月从东山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面上漂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苏轼的情思浩荡,他感叹自己就如同凭空乘风,迷失在哪里,成为超然独立的神仙,进入仙境。他也因为此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其中,有一句歌词是“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此时有人吹着洞箫为歌声伴奏,洞箫低沉悠远,如同怨恨、思慕、哭泣、倾诉等情感交织,令人心醉神迷,苏轼容色凄怆,整理好衣襟,向朋友询问歌曲为何这样悲凉。
朋友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与刘备的故事么?(望)向西可以看到夏口,向东可以看到武昌,山河连绵不断,一片苍翠。这正是曹操攻取荆州时,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
译文及注释详情»
文言现象:
此乃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倍感文化之博大精深也。望、歌、如、然、长、于、之均是常见的多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其意义。通假字则是同音不同意的字,需要通过语境或者古代用法来理解其意义。而古今异义则是因为时代不同、用法发生变化而导致的词义差异。例如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内心所思慕的人,今义则是向远处看。历史悠久的汉字,流传千年,它们的变化和演变是我们了解文化的珍贵方式。
文言现象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