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在唐朝长庆二年(822年)至四年夏,白居易正在杭州担任刺史。在他掌管的政务之余,他常常会到孤山寺听取高僧的讲经。孤山寺位于一座小山丘上,四周被青山环抱,景色幽雅,令白居易心旷神怡。于是,他萌发了将这片美景描绘成诗的念头,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刻画了孤山寺周围的景象,描绘了青山环绕、古树参天的景观。白居易借用了“枕霞眠云”、“听泉观鱼”的语言来形容在孤山寺内听取佛经时的感受,颇具诗意与幽默感。同时,这首诗也记录了他与“诸客”听讲归来的感受,形象地描绘了他们行进时看到的种种景色:流水、岩石、草木、动物等等。
这首诗字里行间,传递着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心灵解放与宁静的追求。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与心境感悟的表达。这首诗作于多年以前,但其深刻的内涵与艺术价值在今天仍然被广泛传颂。
诗文: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