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读元九诗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舟中读元九诗》写于他被贬江州途中,记录了他流亡旅途中对好友元稹的思念之情。唐宪宗元和十年公(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书要求严惩凶手,引起一些权贵的不满。他因此被贬为江州司马,被撵出长安,最终流落到九江。在这段艰难的旅途中,诗人心中充满了失落和孤独,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反而通过阅读好友元稹的诗歌来激励自己。 深秋的夜晚,白居易在船中点起荧荧的灯火,细读元稹的诗卷。当他读到“红树青山不改旧时姿”,不禁感慨万分,思念之情溢于言表。白居易的心情与舟中孤灯的昏黄交相辉映,留下了这首沉淀了岁月的诗篇。 《舟中读元九诗》以唐代五绝为体裁,行文简洁明快,意境清新脱俗。通过描述旅途中孤独的心情以及对友谊的珍视与思念,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真挚的情感表达。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志士的处境和遭遇,反映了当时官场斗争和流亡生活的残酷。 总之,白居易的《舟中读元九诗》是一首优美动人的诗篇,描绘了他在艰难的流亡途中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学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诗文: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闇坐,逆风吹浪打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