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孔子及其弟子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为后世留下了许多重要著作和思想。而季氏伐颛臾一事,则是孔子与季氏之间的一段历史,也是一个反映当时政治及社会背景的重要事件。
季氏伐颛臾是在鲁国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发生的。在那个时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被称为“三桓”,执掌鲁国国政长达一百六十年之久,与鲁君之间的斗争不断。孔子及其弟子在此期间也参与了许多政治事件,如前517年,三桓联合进攻,鲁昭公被迫逃亡。
在这样的背景下,季氏发动了伐颛臾的行动。关于伐颛臾的经过,我们无从得知,只有后世注家推测说,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因此惧祸而止。这件事情的真实经过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如何,这场冲突都反映出了当时政治上的复杂与斗争。
值得一提的是,季氏伐颛臾一事也反映出孔子对于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孔子认为,君主之所以能够长期稳定地统治,往往是因为有忠诚的臣子支持和辅佐,而季氏此举则可以视为对鲁国君主的不忠和背叛。因此,在这件事情中,孔子起到了谴责季氏行为的积极作用,维护了君臣关系的稳定。
总的来说,季氏伐颛臾一事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它反映出了当时政治上的斗争和社会状况,同时也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于君臣关系的看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诗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