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孟子:名士,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孟子”。他主张“仁政”,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兼听并行、仁爱天下。他的思想影响深远,直至现在仍有许多人效法他的思想。
弟子:指一些受孟子所传授的道理和思想的人,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公孙丑、游骥、颜渊、颜回等人。
归附:意为从外部归属或投降。这里指老百姓认可国君能够不嗜杀,愿意追随他。
禾苗:指庄稼里的禾苗,通常指小麦、稻谷等农作物的幼苗。这里用禾苗来比喻政治局势。
嗜杀:指偏爱杀害生命。孟子认为国君如果爱好杀戮,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和人民的不安。
普天下:指全天下,即所有的人民。
老百姓:指平民百姓,孟子强调国家的重要性在于服侍百姓,因此他的思想被称为“民本主义”。
水往低处流:比喻事物趋于自然而然的发展趋势,无可抵挡。
汹涌势头:形容人民对一个能够为他们提供安定生活的国君的拥戴和热情。
注:孟子所言的“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是强调爱好杀戮的国君必然会引起国内动荡,人民不安,而一个不喜欢杀戮的国君则会使得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从而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诗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