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的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孟子见了梁襄王后,出来对人说:“看他不像一个君主,但接近他又没有所畏惧的感觉。突然问我:‘天下怎么才能安定?’我回答说:‘安定于一。’‘谁能统一呢?’我回答说:‘不嗜杀人的人能统一。’‘谁能与他一起呢?’我回答说:‘天下没有不与他一起的。王知道苗吗?七八月旱季,苗会枯萎。天空突然出现云彩,下起雨来,苗就会茁壮成长!这样的情况下,谁能控制呢?现在天下的人都像牧人一样,没有不嗜杀人的人。如果有不嗜杀人的人,天下的人民都会向他投靠,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谁能控制呢?”
注释:
注释:
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提倡“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梁襄王:战国时期梁国的君主。
望之不似人君:看起来不像一位君主的样子。
不见所畏焉:没有看到他害怕的东西。
天下恶乎定:天下是否能够安定。
定于一:安定的关键在于统一。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够实现统一。
孰能与之:谁能够与这种人一起实现统一。
天下莫不与也:天下所有人都能够与这种人一起实现统一。
苗:指庄稼的幼苗。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如果在七八月期间遇到旱灾,庄稼的幼苗就会枯萎。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如果天空突然出现云彩并下雨,庄稼的幼苗就会茁壮成长。
御之:控制它。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如果人民都归附这种不喜欢杀人的人,就像水流自然而下一样,谁也无法控制。




诗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