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及注释:
孟子见了梁襄王后,出来对人说:“看他不像一个君主,但接近他又没有所畏惧的感觉。突然问我:‘天下怎么才能安定?’我回答说:‘安定于一。’‘谁能统一呢?’我回答说:‘不嗜杀人的人能统一。’‘谁能与他一起呢?’我回答说:‘天下没有不与他一起的。王知道苗吗?七八月旱季,苗会枯萎。天空突然出现云彩,下起雨来,苗就会茁壮成长!这样的情况下,谁能控制呢?现在天下的人都像牧人一样,没有不嗜杀人的人。如果有不嗜杀人的人,天下的人民都会向他投靠,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谁能控制呢?”
注释:
注释:
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提倡“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梁襄王:战国时期梁国的君主。
望之不似人君:看起来不像一位君主的样子。
不见所畏焉:没有看到他害怕的东西。
天下恶乎定:天下是否能够安定。
定于一:安定的关键在于统一。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够实现统一。
孰能与之:谁能够与这种人一起实现统一。
天下莫不与也:天下所有人都能够与这种人一起实现统一。
苗:指庄稼的幼苗。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如果在七八月期间遇到旱灾,庄稼的幼苗就会枯萎。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如果天空突然出现云彩并下雨,庄稼的幼苗就会茁壮成长。
御之:控制它。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如果人民都归附这种不喜欢杀人的人,就像水流自然而下一样,谁也无法控制。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本文主要讲述了孟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和影响,并特别赞扬了《孟子见梁襄王》这篇文章的高超谈话艺术。
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思想,他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孟子》书中。在战国时期,社会矛盾尤为激烈,人们期待有一个能够保护他们利益的君王,孟子到处游说,宣传自己的思想,表达对于“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信仰。
《孟子见梁襄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篇章,通过孟子向其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答情况,来展现孟子的观点和思想。孟子在这篇文章中运用天地之间的自然界来比喻君臣,君民之间的关系。他用雨水比喻君的恩泽,流水比喻民心,表明了君民关系的密不可分,君王如果能够关注民生,就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达到治国安民之目的。这种比喻既自然又新颖,让人深感贴切,表现出孟子高超的谈话艺术。
总之,《孟子见梁襄王》作为孟子思想的代表之一, 是表现孟子思想和观点的重要篇章,并体现了孟子高超的谈话艺术。它既有理论性的洞察力,又有鲜明的实践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
赏析详情»
特点:
孟子及其弟子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辩论和逻辑思考,同时注重政治实践。孟子被称为雄辩家,能够善辩,运用巧妙的辞令去说服他人。然而,他并不是出于爱好而善辩,而是为了推行自己的理念和政治主张。孟子循着问题的思路,逐步展开论述,注重围绕中心,整体论述,通过启发与阐释相结合进行言论,从而使对方在获得某种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达到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讲话艺术。 孟子不仅是理论家,更是行动家,他强调政治实践,认为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孟子非常关注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福祉,在处理问题时,他以爱民保民和制止嗜杀好战的原则去指导治国。孟子反对暴力和战争,主张通过温和的手段来维护社会稳定,使天下归附,从而实现国家的一统。此外,孟子还注重察言观色,能够根据对方的情绪和表情来择言,达到更好的说服效果。总体而言,孟子及其弟子在辩论和思考方面具有很高的才能,并注重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特点详情»
译文及注释: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孟子:名士,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孟子”。他主张“仁政”,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兼听并行、仁爱天下。他的思想影响深远,直至现在仍有许多人效法他的思想。
弟子:指一些受孟子所传授的道理和思想的人,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公孙丑、游骥、颜渊、颜回等人。
归附:意为从外部归属或投降。这里指老百姓认可国君能够不嗜杀,愿意追随他。
禾苗:指庄稼里的禾苗,通常指小麦、稻谷等农作物的幼苗。这里用禾苗来比喻政治局势。
嗜杀:指偏爱杀害生命。孟子认为国君如果爱好杀戮,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和人民的不安。
普天下:指全天下,即所有的人民。
老百姓:指平民百姓,孟子强调国家的重要性在于服侍百姓,因此他的思想被称为“民本主义”。
水往低处流:比喻事物趋于自然而然的发展趋势,无可抵挡。
汹涌势头:形容人民对一个能够为他们提供安定生活的国君的拥戴和热情。
注:孟子所言的“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是强调爱好杀戮的国君必然会引起国内动荡,人民不安,而一个不喜欢杀戮的国君则会使得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从而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译文及注释详情»
孟子及弟子简介: 先秦诗人,作者信息正在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