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写作特点:
孟子及其弟子的文学风格以严谨、说理充分和中心突出为特点。在孟子的代表作品中,通过对话体议论文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引导对话,反映了其深厚的思想造诣和独特的文学天赋。
本文采用迂回曲折、层层深入的论述方式,通过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引入主旨,形成了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此外,孟子的文学风格还体现在避免平铺直叙,使用驳辩的局面进行开头,表明自己的立场鲜明,同时不直接谈论王道,而是借助“以羊易牛”等事例引导话题,使文章的思路更加清晰,语言更加委婉。
此外,孟子的文学风格还包括使用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以及在论述中注意情感表达和气势磅礴。例如,在本文中,孟子运用“牛羊何择焉”等词锋一转来为百姓辩解,使得论述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孟子还通过对百姓的爱和对齐宣王的辩解,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体现了其艺术特色。
总而言之,孟子及其弟子的文学风格具有严谨、说理充分和中心突出等特点,同时也采用了迂回曲折、层层深入的论述方式,并注重形象生动、情感表达和气势磅礴,以此为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写作特点详情»
结构层次:
以下是我为您编写的孟子及弟子的结构层次:
一、引言
-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易看出层次。
二、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 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 可分为三层:
1.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 :
- 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
- 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2.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 阐述行仁政是王天下的关键。
- 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
3. 第三层(从“君子之于其身也”到“是以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也”):
- 引申到君子的修身治国和道德理念。
- 强调君子的自律和分寸。
三、第二部分(从“王曰:‘善’”到“群臣皆罢立而进之”)
- 孟子详细介绍了孔子的思想及其弟子的学说,并与齐宣王探讨了如何以孔子的思想来治国。
四、第三部分(从“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到结尾)
- 孟子讲述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的故事,探讨了什么样的人才适合治理国家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五、结语
- 总结全文,阐明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体现了孟子的高超口才和深厚的学识。
结构层次详情»
鉴赏:
这篇文章主要回顾了孟子游说齐宣王的过程,展示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和王道思想。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应该放弃霸道,施行王道,这样才能保民而王。他的主张是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生活得好,然后通过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最终实现王道理想。
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人民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他为民请命的精神。孟子的王道思想强调富民、教民,在政治上体现了仁政主张。然而,他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对此,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这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其次,孟子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因此,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因此是行不通的。
综上所述,孟子的仁政主张和王道思想有其优点和缺陷,并反映了社会对于稳定和富裕生活的追求。然而,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孟子的思想显得无法适应现实,因此只能被视为一种理想主张。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你可以讲给我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及其弟子中没有讲述过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也没有听说过这些事情。如果必须要讲的话,还不如讲一讲行王道的事情。”
齐宣王说:“一个人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能够称王于天下呢?”孟子回答说:“只有使人民安定才能够称王,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回答说:“可以。”
齐宣王问道:“你是从哪里知道我能够保全百姓的?”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着一头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了这个人并问道:‘这头牛要去哪里?’那个人回答说:‘准备在钟上行祭用它(的血)来涂抹。’您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那个人问道:‘那么废除祭钟的仪式吗?’您回答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代替它吧。’您是否知道这件事情?”齐宣王回答说:“我知道这件事情。”
孟子说:“您有这样的心思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只舍得一头牛)。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的百姓。虽然他们对我产生了误解,但齐国虽小,但也有一些好的领袖。”
译文及注释详情»
孟子及弟子简介: 先秦诗人,作者信息正在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