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译文及注释:
庄暴见到孟子,说:“我曾见过国王,国王问我喜欢什么乐曲,我没有回答。”
孟子说:“如果国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的人民也会喜欢音乐。”
另一天,庄暴见到国王,问:“国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音乐吗?”
国王脸色变了,说:“我并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是喜欢世俗的音乐。”
庄暴说:“如果国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的人民也会喜欢音乐。现在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一样。”
国王问:“你能让我听一下吗?”
庄暴问:“一个人听音乐和和别人一起听音乐,哪个更开心?”
国王说:“和别人一起听。”
庄暴问:“和少数人一起听和和众人一起听,哪个更开心?”
国王说:“和众人一起听。”
庄暴说:“我建议国王和人民一起享受音乐。现在国王在这里演奏音乐,人民听到钟鼓和管弦乐的声音,他们会高兴地互相告诉彼此:‘我们的国王喜欢音乐,他怎么会有病呢?’现在国王在这里打猎,人民听到车马的声音,看到羽毛和旗帜的美丽,他们会高兴地互相告诉彼此:‘我们的国王喜欢打猎,他怎么会有病呢?’这是因为国王和人民一起享受音乐和打猎,所以国王才是真正的国王!”
注释:
庶几:几乎,差不多。
举疾首蹩頞:形容人因为疾病或忧愁而皱起眉头,咬紧牙关。
畋猎:打猎。
羽旄:古代官员出行时所用的一种装饰品,由羽毛和旄(一种长杆)组成,表示尊贵和权威。
不与民同乐:不与百姓共享快乐。
庶几无疾病与:表示王的身体健康,没有疾病之苦。
译文及注释详情»
主题思想:
孟子及其弟子十分重视民生,认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需要得到民心的支持。本文就君王“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的问题进行了反复论证,阐明了要取得天下必须得民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在论证过程中,孟子通过抓住齐王的心理,逐步将对方的思想引上自己铺设的轨道,显示出他高超的论辩艺术。同时,孟子运用对比法,形象地描绘出“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把抽象的道理鲜明具体地呈现于齐王面前,产生了不容辩驳的逻辑力量。
因此,本文的主题思想就是:在治理国家时,必须围绕民生,从“与民同乐”的角度出发,积极亲民,以民为本,才能够赢得民心、稳定国家,并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这也是孟子及其弟子一贯秉持的思想。
主题思想详情»
鉴赏:
言形式却很相似,都是由叙入议,通过对比的方式显得格外鲜明。孟子在文章中多次运用了“与民同乐”这个词语,以此来强调国君需要关注人民的感受,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孟子还通过反复强调“王者之道”,来打动齐王,表明他的治国思想是建立在君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基础上的。
此外,孟子的辩论艺术也值得赞赏。他在辩论中能够巧妙地设喻,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着极强的说服力。他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且与齐王进行了思想上的碰撞,最终引导齐王接受了自己的主张。
总之,孟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与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通过谈论人性、政治理念等话题,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技艺以及他的“与民同乐”思想,这些都体现了孟子为人民谋福利的思想与治国理念。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庄暴(zhuāng bào):战国时期齐国人,庄子的弟子,以文学才华著名。
齐国(qí guó):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东部的一个著名诸侯国,位于今中国山东省南部和河北省中东部地区。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孟子(mèng zǐ):战国时期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治理(zhì lǐ):管理、治理国家政务。
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觐见(jìn jiàn):朝见君王或高官。
先王(xiān wáng):指中国古代的历代帝王。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齐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俗乐(sú yuè):流行音乐,泛指广大民众所喜爱的音乐艺术。
雅乐(yǎ yuè):是指中国古代宫廷、贵族的音乐,具有严格的音乐体制和演奏规则。
孟子说:“独自一人(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齐王说:“不如与他人(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多数人(duō shù rén):指大多数的人。
少数人(shǎo shù rén):指小部分的人。
孟子说:“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奏乐(zòu yuè):演奏音乐,指表现音乐艺术。
围猎(wéi liè):指在野外打猎,也是春秋时期贵族间流行的社交活动,与音乐一样被视为政治引导的手段。
译文及注释详情»
孟子及弟子简介: 先秦诗人,作者信息正在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