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祠记的评析

评析
本文是王守仁在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的一篇论文,论文主要阐述了他对于“致良知”这一观点的理解,并以象祠为例,说明了君子修德的重要性。 作者首先介绍了象祠的背景和象的故事,指出了在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然而,作者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即使象最初有不善的行为,但舜的感化最终使得象成为一个改变自己的人。通过这个例子,作者强调了君子修德的重要性,同时阐明了自己“致良知”的观点。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的手法。他首先指出人们纪念象是为了纪念舜,从而引出了爱屋及乌的概念,然后再具体到舜如何感化象,最终得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结论。这种论证方式非常清晰,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整个论文语言简练,通俗易懂,作者在行文中多举例证,以便触类旁通,体现了他宣扬哲学思想的需要。同时,作者在文章中多次使用“胡然乎”的质疑句子,来加强文章的语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的观点。 总之,这篇文章主要是阐明了王守仁对于“致良知”这一观点的理解,并以象祠为例,说明了君子修德的重要性。通过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和丰富的例证,作者成功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


诗文: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相关标签:咏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