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圉论楚宝的赏析

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两位历史人物赵简子和王孙圉对于宝物的不同态度。作者在开头以赵简子“鸣玉以相”为引,揭示了他在外国使臣面前想炫耀佩玉的心态。接着,通过介绍王孙圉对于宝物的见解,强调了宝物应该以实用价值、智慧和才华为主要标准。最后,结尾再次呼应了开头所写的赵简子,“哗器之美”也增加了文章的回味性。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到,作者通过比较赵简子和王孙圉的观点,暗示了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如今物质社会中,很多人追求炫耀和虚荣,而忽略了实际价值和内在品质,这是我们需要反思和警醒的。 此外,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也相当优美,用词精练,结构完整。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前后照应和悬念的手法,使得整篇文章内容紧凑,表达清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通过选用古代人物为例子,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审美观,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但它对于当今社会的启迪和提醒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


诗文: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相关标签:哲理古文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