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本文背景是唐代元和年间,即公元809-823年之间。唐朝当时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在河北地区出现了一些军阀割据的情况,这也让中央政府不得不派遣节度使镇压叛乱军队。此时,恒州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死后,其子五际宗统率军队不服从朝庭诏命,唐宪宗命令吐突承璀率兵讨伐。随着新官乌重胤于810年(元和五年)就任河阳军节度使,他为了治理当地局势,很快便寻找贤才共同协力。
石洪,是一位德高望重、颇具才略的知识分子,曾经是黄州录事参军,后归隐洛北十年之久。当乌氏以国之大事相邀,石洪欣然出山就任其幕府参谋。这件事情引发了东都人士的关注和赞赏,甚至还请韩愈写序以表达祝福之意。
这个故事反映了唐代社会中,处士思想深入人心,有很多才德之士宁愿归隐山林,不愿从政。但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仍然会挺身而出,为民族大业献策献力。同时,这个故事也强调了道义精神,希望乌氏和石洪能够以道义为归依,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且帮助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诗文: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