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译文及注释: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公,为了节度之三月,寻求贤才从事。有人推荐石先生。乌公问:“这位先生怎么样?”推荐者说:“先生住在嵩、邙、瀍、谷之间,冬天穿一件皮袍,夏天穿一件葛布衣,吃饭朝夕只有一碗饭和一盘蔬菜。如果有人给他钱,他会拒绝;请他出去游玩,他也从不因此逃避工作;劝他去做官,他也不应允。他坐在一间屋子里,左右摆满了书籍。和他交谈,他能辨别古今事物的是非,评判人物的高下,预测事情的成败,就像河水决口向东流一样自然;或者像驷马驾着轻车走在熟悉的路上,像王良、造父那样先后出现;或者像点燃蜡烛,计算数字,卜算龟壳一样。”大夫说:“先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向别人求助,他会愿意来做某事吗?”从事回答说:“大夫文武忠孝,寻求贤才为国家服务,不是为了个人私利。现在敌人聚集在恒地,军队回到了边境,农民无法耕种收获,财富和粮食都耗尽了。我所在的地方,需要有人来治理,制定法律和计划,应该有所作为。先生仁慈而勇敢。如果我们以正义的方式请求他,他会接受我们的委托,这不需要多说。”于是,他们写了一封信,准备好了马匹和礼物,卜定了日期,前往拜访先生的住所,请求他的加入。
先生没有告诉妻子和朋友,穿戴整齐,出门迎接客人,站在门口接受礼物和信件。晚上沐浴,整理行装,带着书籍,询问路线,告诉他们他经常走的路。第二天早上,他们到达了东门外。喝了三杯酒,起身离开,有人拿着酒杯说:“大夫真的能够以正义的方式选择人才,先生真的能够以道德的方式自我约束,决定去留。祝福先生。”然后再倒酒祝福说:“无论去留,只要是为了正义。祝先生长寿。”又倒酒祝福说:“希望大夫始终保持初心,不追求个人财富而让老师饥饿,不听信谄言而尊重正直的人,不被谄媚所迷惑,只听从先生的建议,以获得成功,保护皇帝的恩宠。”又祝福说:“希望先生不会为了大夫的私利而牺牲自己。”先生起身拜谢说:“我敢不敬,早上就来请求祝福和规劝。”于是,东都的人们都知道,大夫和先生真的能够相互合作,取得成功。他们各自写了一首六韵诗歌,愈为他们写了序言。
注释:
注释:
河阳军节度: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河阳军是其中之一。
御史大夫乌公:唐代官职,御史大夫是官位,乌公是人名。
嵩、邙、瀍、谷:指河南省境内的四个山脉和河流。
冬一裘,夏一葛:形容生活简朴,冬天只穿一件皮袍,夏天只穿一件葛布衣。
朝夕:指早晚两餐。
钱:指赏赐。
出游:指外出游玩。
坐一室,左右图书:指整天都在家中读书。
辨古今事当否:指辨别古今事物的是非。
论人高下:指评价人的优劣。
事后当成败:指预测事情的成败。
河决下流而东注:比喻事情发展势不可挡。
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比喻事情顺利进行。
烛照、数计而龟卜也:指占卜的方法。
马币:指出使的费用。
庐:指居所。
沫浴:指用水洗脸、漱口。
戒行李:指整理行装。
张上东门外:指在东门外等待。
酒三行,且起:指喝三杯酒后起身。
执爵而言者:指举起酒杯祝酒的人。
归:指回归本心、本位。
寿:指祝福长寿。
佞人:指谄媚奉承的人。
谄言:指谄媚的话。
愈:指文学家愈大师。
六韵:指诗歌的韵脚。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本文背景是唐代元和年间,即公元809-823年之间。唐朝当时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在河北地区出现了一些军阀割据的情况,这也让中央政府不得不派遣节度使镇压叛乱军队。此时,恒州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死后,其子五际宗统率军队不服从朝庭诏命,唐宪宗命令吐突承璀率兵讨伐。随着新官乌重胤于810年(元和五年)就任河阳军节度使,他为了治理当地局势,很快便寻找贤才共同协力。
石洪,是一位德高望重、颇具才略的知识分子,曾经是黄州录事参军,后归隐洛北十年之久。当乌氏以国之大事相邀,石洪欣然出山就任其幕府参谋。这件事情引发了东都人士的关注和赞赏,甚至还请韩愈写序以表达祝福之意。
这个故事反映了唐代社会中,处士思想深入人心,有很多才德之士宁愿归隐山林,不愿从政。但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仍然会挺身而出,为民族大业献策献力。同时,这个故事也强调了道义精神,希望乌氏和石洪能够以道义为归依,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且帮助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创作背景详情»
评析:
《送石处士序》是韩愈在唐代时期所写的文章,其主旨分为两层。第一层是阐明石处士此次出仕并不违背初衷,而是在行其所当行;第二层则是通过此事对节度使乌公进行规诫。文章的结构共分为两段,上段主要写乌公与从事讨论求贤之事,以问答的形式写出石处士其人;笔法活络,控御自如。既赞扬了石处士之贤,同时也赞扬了乌公之能知贤、求贤。下段则写石处士的应聘与众人的饯行,透露出行事果断,料事成败之神的性格特点,规劝与劝勉都使得文章更富魅力。
虽然从表面上看,《送石处士序》似乎只是在赞扬石处士的“惟义之归”与乌公的“求士为国”,但实际上文章中充满了深意。韩愈通过赞扬石处士和乌公的“义”,解答了人们对于石处士出仕之疑。同时,通过对石处士的规诫与乌公的含蓄规诫,也传达出了对社会的审视和对人性的关怀。
韩愈的文笔娴熟,貌似自然地随物宛转,对材料似乎毫无取舍,但实际上极富心理结构之能事。读者应该从这些地方加深体会,以更好地理解韩愈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深层思想。整篇文章叙述清晰、条理分明,推动力强,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文章。
评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一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史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有人举荐石先生,乌大人问道:“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一件皮衣,夏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吗,一天吃一盆饭、一盘蔬菜。别人给他钱,就谢绝;请他一起出游,没有找借口拒绝的;劝他当官,便不理睬;坐的只有一间房间,左右全是图书。跟他谈道论理,辩论古今的事物的得失,评论人物的高下,事后成败与否,就如同河流决堤向下游奔流注入东海,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就如同数目计算了一样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 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肯为我来当官吗?”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求才,不是为自家私利。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理的方略征讨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先生您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邀请他并坚决委以重任,他能有什么托词拒绝?”
注释:
1. 河阳军节度使:唐朝时期的一个地方军事职位,是唐代朝廷派遣的将领掌管一定区域内的安全和防御,兼有行政和军事职能。
2. 御史大夫:古代官制中的一种高级官员,主要职责是监察朝廷、奏报天子,可以弹劾高官。
3. 贤能:指贤才、人才。
4. 石先生:指唐代著名文学家石崇。
5. 嵩邙山、瀍谷河:地理名称,指中国的山脉和河流。
6. 回归中原:指在古代中原地区(今天的华北地区)之外建立的政权如果能够侵占中原地区,实现 “回归” 中原,就意味着这个政权的统治得到了正当化。
7. 凭仁义邀请他并坚决委以重任:乌大人认为石先生是具有仁义之心的人才,因此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吸引他为自己工作。
译文及注释详情»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推行者,合称“韩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录《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