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苏轼的这三首诗是写于1062年冬末的组诗,原题为“馈岁、别岁、守岁”。其中,《馈岁》是为表达广泛流传于蜀地的年节风俗而作,全诗十六句,可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前四句交代了馈岁的背景和起源。在一年的辛勤劳作过后,人们互相帮忙,终于大功告成,但岁暮的闲暇时光很快就会溜走,所以人们不计较财富,用物品表达友情和祝福,以避免因错过欢乐而遗憾的情况发生。这些句子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和标题。
接着,诗人提到“假物不论货”,八句话描述馈岁的礼品。这些礼品并没有固定的规格或者限制,彰显了人们的宽容和心胸。而这些礼品中,最珍贵的是写有祝福的信件,这些不仅代表着亲情,还是家庭间、朋友间交流情感的纽带。
最后,在最后四句诗中,苏轼构思了整个节日的动静。从家庭聚会到守岁,每个环节都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守岁则是节日的高潮,表示了人们的意志和毅力,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幸福和美好。
总的来说,苏轼的这首《馈岁》可以看作是一首流传于蜀地的年节诗歌,展示了人们在岁末互相赠礼、期望幸福的情感和风俗。在表达年节文化的同时,也反映了苏轼对于家人、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于纯真淳朴生活的向往。
诗文: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