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译文及注释:
馈岁:
收获已经完成,岁事得到互相帮助。
为了欢庆,不计较礼物的价值。
山川随着产出,贫富有大小之分。
摆上大盘巨鲤,笼中双兔躺卧。
富人事物华丽,彩绣光彩照耀。
贫者愧不起,只能出动舂磨。
官居之人少有故友,佳节只能在里巷中度过。
也想传承乡风,但独自唱无人和。
别岁:
故人即将千里远行,离别仍然拖延。
人可以再相见,岁月却无法追回!
问岁去了哪里?远在天涯海角。
已经随着东流水,去向不可预知。
东邻的酒已经熟了,西边的猪也变得肥壮。
就让我们为了一天的欢乐,来慰藉这个悲伤的一年。
不要为旧岁的离别悲伤,与新岁告别。
离开就不要回头,让我们一起变老与衰老。
守岁:
想要知道岁月垂暮的感觉,就像蛇走向深渊。
鳞片已经掉落一半,去路谁能遮挡?
更何况想要抓住它的尾巴,虽然努力却无法做到!
孩子们强忍着不睡,一起守夜欢呼。
早晨的鸡不要叫,更鼓也不要敲打。
坐久了,灯烬已经落下,起身看北斗斜挂。
明年还会有新的岁月吗?心中的事情恐怕会耽误。
努力把握今晚,年轻人还有可夸之处。
注释:
岁晚:年末
相与:一起
馈问:赠送问候
为馈岁:为庆祝新年而赠送礼物
岁酒食:新年的酒和食物
相邀呼:邀请一起庆祝
为别岁:为告别旧年
岁至:新年到来
除夜达旦:从除夕一直守夜到天亮
守岁:守夜迎新年的习俗
蜀之风俗:指蜀地的风俗习惯
余官于岐下:指作者在岐山任官
思归而不可得:想回家却无法实现
三诗:指这三首诗
寄子由:寄给子由,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官员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苏轼的这三首诗是写于1062年冬末的组诗,原题为“馈岁、别岁、守岁”。其中,《馈岁》是为表达广泛流传于蜀地的年节风俗而作,全诗十六句,可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前四句交代了馈岁的背景和起源。在一年的辛勤劳作过后,人们互相帮忙,终于大功告成,但岁暮的闲暇时光很快就会溜走,所以人们不计较财富,用物品表达友情和祝福,以避免因错过欢乐而遗憾的情况发生。这些句子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和标题。
接着,诗人提到“假物不论货”,八句话描述馈岁的礼品。这些礼品并没有固定的规格或者限制,彰显了人们的宽容和心胸。而这些礼品中,最珍贵的是写有祝福的信件,这些不仅代表着亲情,还是家庭间、朋友间交流情感的纽带。
最后,在最后四句诗中,苏轼构思了整个节日的动静。从家庭聚会到守岁,每个环节都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守岁则是节日的高潮,表示了人们的意志和毅力,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幸福和美好。
总的来说,苏轼的这首《馈岁》可以看作是一首流传于蜀地的年节诗歌,展示了人们在岁末互相赠礼、期望幸福的情感和风俗。在表达年节文化的同时,也反映了苏轼对于家人、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于纯真淳朴生活的向往。
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