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汉朝使用陈平的计谋,疏远了楚国的君臣关系。项羽怀疑范增与汉朝有私人关系,稍微削弱了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的事情已经定了,君王自己去做吧,我愿意归还我的骸骨,回到我的军队中。”他还没有到达彭城,就得了疽病,背部发炎,最终死亡。
苏子说:“范增离开是好事。如果他不离开,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是遗憾他没有早点离开。”那么,他为什么要离开呢?他劝项羽杀沛公,但是项羽没有听从,最终导致了他失去天下,难道是因为这个原因离开的吗?答曰:“不是。范增想杀沛公,这是一个臣子的分内事;而项羽不杀,也有一个君人的度量。范增为什么要因此离开呢?《易经》说:‘知道神秘的事情!’《诗经》说:‘像那雨雪一样,先聚集成霰。’范增的离开,应该是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得到民心,以项燕为助手。项氏兴起,以立楚怀王孙心为王;而诸侯叛变,以弑义帝。而义帝登基后,范增成为了他的谋臣。义帝的存亡,不仅仅是楚国的兴衰,也与范增的祸福有关;没有义帝的灭亡,范增也不可能长久存活。项羽杀卿子冠军,是弑义帝的征兆。如果他弑义帝,那么怀疑范增也是必然的,难道要等到陈平才知道吗?物品必须先腐烂,虫子才会生长;人必须先怀疑,谣言才会传播。陈平虽然很聪明,但他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怀疑的主人公呢?
我曾经论述过义帝,他是天下的贤明君主。他只是派沛公进入关中,而没有派项羽;他在稠密的人群中认出了卿子冠军,并提拔他为上将,难道不是贤明吗?项羽既然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然无法承受,如果不是项羽弑帝,那么帝王杀死项羽,也不需要等到聪明人才知道。范增最初劝项梁立义帝,诸侯都服从了。但是在中途却弑了他,这不是范增的意思。难道他不会力争而不听吗?不听他的话,却杀了他所立的人,项羽对范增的怀疑从此开始了。
当项羽杀卿子冠军时,范增与项羽并肩为义帝效力,君臣之间的分界线还没有确定。如果他为范增计谋,他有能力杀死项羽就杀死他,不能就离开,难道不是一个有决断力的大丈夫吗?范增七十岁了,如果合适就留下,不合适就离开,不以此时明确离开的标准,而想依靠项羽获得成功和名声,这是很低级的!尽管如此,范增还是高帝所畏惧的人物;如果范增不离开,项羽就不会灭亡。他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
注释:
陈平计:指陈平在汉初时期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事迹。
楚君臣:指项羽和他的部下。
范增:项羽的谋臣。
彭城:指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战败后逃到彭城。
疽:指疮疖。
卒伍:指普通士兵。
苏子:指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羽必杀增:指苏轼认为如果范增不离开项羽,项羽最终会杀掉他。
增劝羽杀沛公:指范增曾经建议项羽杀掉刘邦(沛公)。
人臣之分:指作为臣子,不应该有杀害君主的想法和行为。
君人之度:指作为君主,应该有度量和仁德。
知几其神乎:出自《易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你真的很了解它的神秘吗?”
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出自《诗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像那雨雪一样,先聚集成霰。”
陈涉: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项燕:指项梁和张耳。
楚怀王孙心:指楚怀王的后代孙心,项氏的支系。
义帝:指汉朝的刘盈,即汉高祖的儿子。
卿子冠军:指项羽的亲信将领范增。
弑:指杀害。
岂独为楚之盛衰:指范增不仅与项羽有关系,也与汉朝的兴衰有关系。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指事物的变化往往是由内部因素引起的。
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指人们往往会因为疑心而容易被别人的谗言所影响。
遣沛公入关:指刘邦在起义军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最终成为领袖,被派往攻占关中。
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指项羽在楚汉战争中任命范增为自己的军师,并将他提拔为上将。
毅然大丈夫:指果断、坚定、有胆略的男子汉。
诗文: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