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陈与义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也擅长填词。他的词作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他的代表作有《客中行》,《渔家傲》等。 关于陈与义的出生和死亡时间,历史记载中已经有较为明确的记录。他出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逝世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享年约48岁。著有《简斋集》,成为后世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陈与义——一位文学巨匠的诗词创作
陈与义是一位在诗词方面有着杰出贡献的文学家。他早年时期就写出了非常出色的诗文,而《宋书》本传中也对他的诗词赞不绝口,认为他的作品“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渊明)、谢(灵运、胱)、韦(应物)、柳(永)之间”。由于他创作的《墨梅》一首,在宋徽宗的嘉奖下,得到更多人的重视。陈与义是专门学习杜甫的,但又不拘泥于杜甫,能够广泛涵盖前贤的作品并良好地实践创新,因此被认为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崇拜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等前人,但他所采用的技巧既不墨守成规,又能吸收多家之长,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语言浅显易懂,音节响亮,形象生动,不太使用典故,风格明快而不低俗,口语化但并不平淡。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他的成就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更加显著,无愧于成为江西诗歌中的改革派。
此外,陈与义也写了大量怀念家乡洛阳的作品,如《虞美人》和《临江仙》等。《虞美人》描绘了到了春天(“又东风”),洛阳的桃花未必开得和往年一样红妍的情景。原因是战乱的蹂躏让洛阳城连花儿也失去了旧时的美丽和灿烂,给这座城市蒙上了一层耻辱的阴影。而《临江仙》则是叙述了在洛阳的午桥上相约饮酒,回忆过去的旧时光景。他写道:“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这说明了时间流逝的无常与变幻,以及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之情。
总之,陈与义是一位具有高超诗歌才华和广阔艺术视野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不仅精湛工艺,而且对于传承和发展文化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诗词成就详情»
陈与义,是南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往洛阳,崇尚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他于1090年出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是一位爱国诗人,主要在诗歌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
陈与义从北宋到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更是朝廷重臣。他存词19首,其中以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最为著名。他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清新而明快,很少用典。而后来,在南迁之后,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陈与义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对学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风开始有所改变,转向学习杜甫。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感时伤事,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在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并未列陈与义之名。尽管有人称他崇尚陈师道,但多数人认为他更受到杜甫的影响。
综上所述,陈与义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在整个南北宋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诗歌风格变化多端,但都富有情感和力量,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介绍详情»
陈与义的先祖原居于现在的陕西西安地区,后因安禄山之乱而随唐玄宗入蜀,后迁居青神。其曾祖陈希亮官至太常卿,曾与苏洵父子为世交,苏东坡也写了《陈公弼传》纪念他。陈与义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做过官,祖母是一位书法家,可谓是书香门第出身。
陈与义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志,稍长之后,他还拜崔鶠为师学诗。24岁时,他顺利考中进士,并成为文林郎,担任开德府的文学教育工作。不过三年后,他辞职回家,与好友吟诗赏画,日子过得很惬意。两年后,他被任命为辟雍录,在太学的预备学校里当老师。
在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陈与义的母亲去世,他在服丧期间结识了州守、词人葛胜仲。两年后,由葛胜仲举荐,他进入了京城做太学博士。第二年,他29岁时的诗作《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引起了徽宗的注意。
陈与义在文学方面表现出色,他不仅能诗文,还精通书法和绘画。他的文学风格清新自然,也能被皇帝所喜爱。他曾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并成为徽宗手下的文学官员。他还参与编辑过《宣和遗事》等许多经典书籍的编写工作。
总的来说,陈与义是一位文学才华出众的士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在文学领域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能力。
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