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及注释: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回忆往昔,在午桥上饮酒,坐在一起的多是豪放的英雄人物。长沟中流淌的月光无声无息地消逝。在杏花疏影的映衬下,吹笛声一直吹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二十多年过去了,仿佛一场梦境,但我仍然惊叹于自己还活着。闲暇时登上小阁,观赏着新晴的景色。古今中发生了多少事情,渔夫在深夜唱起歌来。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此词主要是由作者陈与义在回忆洛阳中旧游时所作,词中用了“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等的华美词藻来描绘那个美好的时光,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惋惜。而后文,则通过“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的描述,展现出作者对于时光流逝和历史沧桑的感慨之情。
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巧妙,他将自己的感受通过委婉的词藻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在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词中还出现了许多地名和诗词典故,如“午桥”、“杏花疏影”、“临江仙”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为整篇词增添了许多文化色彩和历史氛围,也体现了作者的渊博学养和情感深度。
综上所述,这篇词从文化、历史和情感等多个方面入手,采用了巧妙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慨和文化情怀,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意义的经典之作。
赏析详情»
注释:
这段文字中,对于一些地名和词语做了简要注释,下面进行补充:
午桥:午桥原是洛阳县南的一座石桥,因为河流以该地区为界,在正午时刻,太阳直射桥面,形成一个“高高隆起的大中午”,故称“午桥”。《登建康赏心亭》中也有“午桥东去观鱼龙,回看杏花岸外东”之句。
长沟:指时间的流逝,如同江河水流不息。杜甫在《旅夜书怀》中也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n而今已深夜,\n独憔悴常兴起,\n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描写时间逝去的经典句子。
渔唱:打渔人在捕鱼的同时,会唱一些歌儿来娱乐自己,被称为“渔唱”。这里作者可能是借用“渔唱”来暗示前朝兴盛时期的文化和艺术繁荣,现在却只剩下了些许残存的历史遗迹。
三更:是古代漏刻计时法的一个时间点,指午夜十二点。在此之后就是四更、五更,直到天亮。这里作者可能是用“三更”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强调自己已经历尽沧桑,感叹岁月无情。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展现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和思考,借用自然景物和诗词典故来抒发内心真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积淀。
注释详情»
陈与义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陈与义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也擅长填词。他的词作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他的代表作有《客中行》,《渔家傲》等。 关于陈与义的出生和死亡时间,历史记载中已经有较为明确的记录。他出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逝世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享年约48岁。著有《简斋集》,成为后世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