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译文及注释:
飞花两岸照船红:飞舞的花瓣在两岸闪耀着红色的光芒,照亮了船只。
百里榆堤半日风:在百里榆树堤上,半日的时间里吹着微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躺着看着天空中的云彩,它们似乎一动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不知道云彩是否和我一起向东飘去。
注释:
飞花:指飘落的花瓣。
两岸:指河岸两侧。
照船红:指花瓣的颜色映照在船上,呈现出红色。
百里榆堤:指长达百里的榆树堤岸。
半日风:指持续了半天的风。
卧看:指躺着观看。
满天云:指遮盖整个天空的云朵。
不知云与我俱东:指作者不知道云朵是否和自己一起向东移动。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本文描写了诗人在春末夏初时节从京城出发去襄邑的船上观察到的美景。诗人静卧船舱,仰看蓝天白云,发现自己身处船上,白云随自己同行,和自己所乘帆船一样,在向前行驶。这种动中见静、似静实动的观察和感受,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诗人的感悟含有智慧和哲理,表达了一个人应该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不仅要看到眼前的表象,更要去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同时,陈与义的诗歌也体现王夫之关于“情生景,景生情”的写景原则,情景互相映衬,诗歌充满了情趣和诗意。这首诗对于读者有启迪意义,提醒我们应该善于用心去发现和感受身边的美好。
简析详情»
赏析:
《赏析:《渔家傲·秋思》》
陈与义所作《渔家傲·秋思》,以船行水道景象为主线,运用显色字和隐色字的手法,写出了一个绿柳依依、红花点缀的美景,表现了作者的豁达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句“两岸飞花一望通红,照船红”的运用了显色字的手法,将飞舞的花朵勾勒成醒目的红色。而将船的颜色也染成红色,语言简练却别具匠心。其次句“榆堤绿,到处是飞花”,则运用了隐色字,通过对“榆堤”一词的巧妙运用,把绿色寓入其中,并将花的飞舞反复强调,使整个景象变得更加清新、明丽。
而在次句中,诗人突然提及“半日百里”之风,巧妙地把自然景观和人生境遇相结合,描绘了畅行无阻、逆风翻不了身的恬适心态。这样的安逸自得,在“卧看牵牛织女渡,时从容”这一句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这一句既表明了诗人倚船而眠的悠闲境地,同时也传递出作者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详尽而舒适的环境下,享受无奈岁月之外的彩色生命。
可以说,本诗一方面是对浩瀚自然的歌颂,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百忙之中,停顿片刻,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找片刻宁静,让随风而逝的日子有了永恒的美好。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陈与义所作的这首诗是在政和七年(1117年)创作的,当时他已经任教于德府,并前往襄邑,随后入京待选。在此期间,作者心情愉悦,志得意满,感到非常开心和舒畅。正是在这种心情下,他创作了这首即景抒怀的诗歌。
据资料显示,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对美好风景的赞赏和抒情。而作者此行进京待选的心情和背景恰好提供了一个写诗的契机,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除了对美好风景的描绘,还隐含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这首诗既是作者对于眼前美景的赞美,也是对过去教育生涯的回忆和展望未来的期许。同时,这首诗也成为了陈与义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陈先生,根据您的要求,我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
1. 襄邑:指现今位于河南省睢县的一个地方。在北宋的时候,它是京城开封东南方向150里处的一个地方。同时,惠济河也从这里流过。
2. 榆堤:是一条河堤,两旁种满了榆树。
3. 不知: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情况,即“不知道”。
4. 俱东:其中,“俱”指“一起”,而“东”则代表方向,表示“一起向东”。
译文及注释详情»
陈与义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陈与义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也擅长填词。他的词作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他的代表作有《客中行》,《渔家傲》等。 关于陈与义的出生和死亡时间,历史记载中已经有较为明确的记录。他出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逝世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享年约48岁。著有《简斋集》,成为后世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