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轶事:不著渠家衣:
赵挺之与苏轼、黄庭坚等保守派结怨深,是因为他是王安石变法的拥戴者。据了解,赵挺之在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多次弹劾苏轼,指责他罗织罪名,称他的“民以苏止”起草诏书是“诽谤先帝”,或者说他发表的“辩试馆职策问”存在大问题。然而,苏轼及其追随者对此反击的很强烈。他们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对赵挺之蔑视之心可见一斑。
一个例子是陈师道深夜到郊外皇家祠堂守灵,由于没有皮衣御寒,他的妻子回到娘家向胞妹借了一件。然而,陈妻是郭概之的女儿,而郭概之是苏轼的好友和支持者。当苏轼和一些文士得知这件事时,便以此为话题,在诗词中嘲讽赵挺之和他的支持者。
尽管赵挺之与苏轼等人结怨,但他还是坚定地支持王安石的新政,因为他认为这是必要的改革。他认为国家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包括封建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他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原因是,他相信这可以带来更多的公平、更好的治理和更高的生产力。虽然他的想法遭到了很多反对,但他永远不会放弃信念,因为他坚信改革是必要的。
总的来说,赵挺之是一个忠于信仰和理念的人。他相信变革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他一直支持和推动变革。尽管他与苏轼等人结怨,但他不会因为反对而放弃自己的信仰。陈师道的死令人唏嘘不已,同时也凸显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阶级差距。虽说陈师道生前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作为一个读书人,却不能容忍自己的妻子借用贵族的衣物来穿。这种社会底层人的自尊心和尊严感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同时也说明了北宋社会阶级固化的现象,出身寒微的人想要逆袭,几乎是不可能的。
与此同时,朝廷特赐绢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同的思考。朝廷在这种情况下给予帮助,理应是高善政的体现,但依然不能掩盖北宋贫富差距的存在。绢虽然价值高昂,但对于已经死去的陈师道来说已经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份绢的赠予,或许更多的是在缓解朝廷的压力和责任感,而并非真正为陈师道出之不虞。
总之,陈师道在北宋历史上的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社会的巨大阶级差距,以及朝廷在面对这种阶级固化的问题时的无奈和无力感。
陈师道简介: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北宋官员、诗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也是一位能词的诗人,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