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道的后世评价

后世评价
入,显得十分别扭。

陈师道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被誉为“汉唐之后第一流”,他的诗歌风格深受杜甫诗风的影响,尤其是在句法上更是如此,但与黄庭坚相比,他在模仿古人上的努力并没有那么成功。

陈师道一直希望能够达到“无字无来处”的诗歌境界,每写一句诗句都像是“下凡间说话”一样自然流畅,却又不带有一点儿俗气。但是他的学识和文化底蕴都比黄庭坚差了一些,有时候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难以得心应手。

陈师道自己也深知自己写作的困难,曾经形容自己写诗就像是“拆补新诗拟献酬”,表示自己的诗歌创作过程不如黄庭坚那样自然得心应手。尽管他看不起那些抄袭杜甫诗风的诗人,但是他的一些作品确实有着类似的嫌疑,显得有些不太自然,有点强行硬塞的意味。

虽然陈师道的情感和思想比黄庭坚更加深刻,但是他在表达方面常常显得有些勉强,往往表达不到位,显得很别扭。不过,陈师道的诗歌仍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价值,也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他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陈师道是一位以“语简而益工”为理论的诗人,他的作品常常被认为难以理解,甚至有些奇怪。在《山谷集》中,他使用了很多方言和乡土词汇,使得读者很难理解他所表达的意思。而在《后山集》中,他似乎更加追求简洁,但是却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他的表达不够流畅,像口吃或者病态的人说话一样,读起来十分吃力。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也提到了陈师道的这个问题。他认为陈师道的诗作如果过于简练,就容易使读者难以理解。但是如果他能够避免过分简缩字句和使用过多成语古句,那么他可以写出非常真诚朴实的诗作。这也反映出了陈师道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态度,他希望通过简单的文字传达出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追求华丽的修辞和华丽的语言。


陈师道简介: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北宋官员、诗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也是一位能词的诗人,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