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讲学,曾巩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被贬到教授地位差的地方。然而陈师道在曾巩门下学习,颇受启发,被誉为“曾门第一门生”。曾巩去世后,陈师道自己刻苦钻研,成为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和教育家。
陈师道被誉为“颓垣学派”之一,主张“得其意,不拘文”,将经义融会贯通,教学方式很注重实际操作。他组建了“斗室”,以教授经义为主要内容,既有学术讲究,又务实接地气。他的学生大多是家境贫寒的青年,从不收取学费,而是自己倾家荡产供学生们读书。他的一生都在寻找“道”的真谛,不断钻研、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各种道路,始终秉持“守一”的信念,得到了后世的赞誉。
陈师道不仅是一名伟大的实用主义经学家,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他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对当代教育也有很重要的启示。他在教育上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为人师表,注重教育实践的操作性,让学生们深刻理解经典之道,真正把道理变成行动,懂得用典型案例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出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总的来说,陈师道的一生是充满了英雄气概和奉献精神的历程。他从富贵之家走向贫穷,从蒙学生到成为经学大家、教育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不断求索、不断探究的精神,堪称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和向往的人。他的信念和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时,再次邀请陈师道,希望他能前往徐州就任。陈师道最终答应了这个邀请,但是他在徐州担任教授期间却一直遵从自己的学术理念,不谄媚权贵,批评不当的经义解释,不追求功名利禄,深得学生爱戴。
元祐六年(1091),苏轼又与李侗一起推荐陈师道担任太学博士,陈师道再次推辞不就,坚持自己不做忠诚的朝臣。他表示:“我若执意要做个忠诚的臣子,那就意味着必须要撇开我的良心和学问,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是我所不能和不愿意做到的。”
陈师道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他的学术独立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品质,也成为后来许多文人学士的楷模和榜样。他始终践行自己的信念,一生逍遥自在,不为世俗所迷惑。他独立自主的精神和不畏权贵的胆识,如今仍然让人称道和敬仰。陈师道虽然多次受到政治打击,但仍然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豁达淡泊著称,常常写景抒怀,表现出对自然及其细微之处的敏感和热爱。他的散文则具有哲理性和寓意性,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其作品流传至今,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
陈师道的一首诗《赤壁怀古》尤为著名,其中写道:“临风铁马骑,看破红尘客。十年一梦归故里,独立画桥前。白帝城高急暮,洞庭水阔遥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描绘了古代将领在战场上的悲壮和疲惫,以及对家乡和故土的思念之情。
除了文学创作,陈师道还重视教育事业。他在颍州任教期间,倡导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陈师道晚年病重,身体虚弱,但他依然坚持写作,直到最后一刻也未放弃艺术创作的追求。他的逝世,使文坛失去了一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教育家。
陈师道简介: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北宋官员、诗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也是一位能词的诗人,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