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态度:
没有职位,但是“是时上颇推重之”。然而在肃宗去世后,李泌再次遭受政治打压,被贬谪到广州。据说当时有一位道士告诉李泌:“君诸贤中,不合居此。”李泌就决定再次隐居,这次选择了花山。他在这里隐居了10多年,直到去世。据《唐诗纪事》记载,当时的官员听说李泌病重,想去看望他,却被李泌拒绝了。李泌在去世前不久写了《花山集》,其中有不少诗篇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李泌的隐逸生活,不仅让他躲避政治动荡和官场斗争,更让他可以专心研究诗歌和哲学,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诗篇,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宗立便对李泌心存恶意,密谋诬陷他和其他官员。最终李泌被罢免官职,被贬为九江刺史,在道中去世。
虽然李泌的一生曾经有过荣华与降落,但他的治国思想在之后的历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泌主张把文化与政治密切结合,发扬儒家思想,建立起一种文治政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制度与思想体系。他还提出“王道统一,孟子思想”的理念,强调君主应该遵循典章制度,依靠秉持仁义道德的名士治理国家。这种理念在后代被梁启超等人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泌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影响了元稹、韩愈、柳宗元等后来的文化人,被誉为唐代文学的“第一人”。他的一生展示了一个人尽力追求真理、引领世人追求正确治国的持续进步的精神,为后代人们树立了榜样。
李泌简介: 李泌(722年-789年),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大臣。他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善于文学和理政,曾经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天宝年间,李泌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得到了当时的皇帝玄宗的赏识,被任命为待诏翰林,成为东宫的属言之一。 然而,因与杨国忠等人产生矛盾,李泌被迫离开朝廷,回归到名山修行。安禄山叛乱后,肃宗即位,召他参谋军事,但是却再次受到幸臣李辅国等人的诬陷和排挤,于是又离开朝廷,隐居于衡岳。 随着代宗的即位,李泌被再次召为翰林学士,但由于与权相元载、常衮等人发生冲突和斗争,最终被出使外国,不得不离开朝廷。李泌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在唐朝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誉为“李唐之冠”。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曾在师友们的陪伴下禅定而逝,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