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

李泌(722年-789年),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大臣。他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善于文学和理政,曾经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天宝年间,李泌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得到了当时的皇帝玄宗的赏识,被任命为待诏翰林,成为东宫的属言之一。 然而,因与杨国忠等人产生矛盾,李泌被迫离开朝廷,回归到名山修行。安禄山叛乱后,肃宗即位,召他参谋军事,但是却再次受到幸臣李辅国等人的诬陷和排挤,于是又离开朝廷,隐居于衡岳。 随着代宗的即位,李泌被再次召为翰林学士,但由于与权相元载、常衮等人发生冲突和斗争,最终被出使外国,不得不离开朝廷。李泌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在唐朝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誉为“李唐之冠”。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曾在师友们的陪伴下禅定而逝,享年68岁。

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评价不仅存在于古代历史中,也可能在现代社会的历史书籍和文献中出现。例如,某些历史学家可能在描述某位政治家时,会过于强调其个人缺点,而忽略了其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这种偏见评价可能对历史研究产生影响,使得后人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和理解存在误差。因此,历史应该是客观和公正的,史学家应该避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评价,以便更准确地记录历史和传承文化。 评价详情»

介绍

李邺侯還西京》中曾称赞李泌:“无阙可读,有间却无书不览。”他在端居室中收集了大量的书籍,尤以采訪文辞、典章制度和经义学说等著作為多。李泌死後,所藏书籍悉数归陕西府图书馆内,现今还有不少著作被保存下来。

此外,李泌还广泛涉猎儒、道、佛、法等各种学说,曾在信仰上变换多次,尤以儒学最为偏爱。他的著作《温故指南》、《怀素小品》等均为南唐张炎、罗隐爱读之书。他的散文清新、妙趣横生,名篇有《风光寺》、《唐多令》等,曾对唐代小说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李泌的成就不仅在于其文学创作,更体现在为政治理论的探索中。他的《上书十二策》被誉为唐代最具现实精神的政治论著,其思想深受唐代官员和后世政治家的关注和推崇。

李泌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成就不仅在于文学上的创作,更在于为政治理论的探索中所做出的贡献。他的思想深受唐代官员和后世政治家的关注和推崇,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名人。他留下的端居室也成为书院文化的重要遗产,对于后世的书院文化和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借鉴。,谥号“文襄”,墓在今湖北随县南岳镇太原山下。诸葛觉的墓志铭中,写道:“生来骨格清奇,自幼好习才书。篇章卓然,歌颂旷达,与豪英俨然一代之才也。”可以看出,他在文学、书法、藏书、道教等方面都具有相当成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李泌也被誉为“南岳大儒”,他对南岳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南岳书院是他创建的,在南岳庙内建立这样的书院,不仅有利于南岳文化的发扬,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儒学的场所。

李泌在南岳书院中所教授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还包括佛教、道教等其他学派。他秉持着“博采众长,取其精华”的精神,扩大了南岳文化的视野,推动了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南岳文化更加开放、包容。

今天,南岳书院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学习。在这里,人们可以领略到南岳文化的精髓,感受到李泌这位伟大文化人物对南岳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介绍详情»

藏书故事

邺候的藏书家族

“邺候图书刻章”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籍收藏家族。从李承休开始,邺候家族就建立起了庞大的藏书体系,并且对这些藏书进行了科学的整理和分类。他们的收藏和整理技巧,不仅能够让一般人轻松找到所需,甚至能够满足研究者的需要。

李承休是邺候家族的创始人,也是整个家族中最杰出的一位藏书家。他的父亲就仰慕南朝沈约、任昉等藏书家,李承休也继承了他父亲对于书籍的热爱。他的家中就藏书充栋,不少人因为这个而称呼他为“书城”。他不仅继承了家族中的遗书,还广泛地收购了其他的书籍,并且对这些书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他用红、绿、青、白四种牙签来标注这些书籍,红色表示经部书,绿色表示史部书,青色表示子部书,白色表示集部书,这样一来,整个藏书就变得井然有序,方便读者查找。

除了整理和分类,李承休还为藏书家族添加了一件非常精美的物品——“邺候图书刻章”。所有藏书均加盖了这个刻有“邺候图书刻章”的印章,一方面保护了藏书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这些书籍的重视。后来,邺候家族成员将这件刻章传承下来,逐渐形成了家族的象征。

李承休的藏书家族收集、整理和保护书籍的工作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著名文学家韩愈就是他的重要粉丝之一。他曾经作过一首送别诗——《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其中提到了李承休的藏书之富与科学整理:“邺候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皆牙签,新若手未触。”这首诗将邺候家族的藏书之多、图书分类之细致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家族中还有其他人家族成员也坚守着这份收集、整理和保护书籍的精神。例如,李承休的孙子李韵洲和曾孙子李肃洲也都是著名的藏书家。

邺候家族将收集、整理和保护书籍视为一项文化艺术,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他们都是一群值得尊敬的人。想必他们也为其他的藏书家族走在了文化艺术的前沿,为后人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无限的灵感和参考意义。然而,李繁藏书的精神却传承了下来。他的后代也继续购藏图书,成为累积了数百年的私家图书馆。这些私家图书馆共有三个,分别为李氏家族所藏书的“邺候阁”、“高苑书屋”和“明伦堂”。

据史料记载,“邺候阁”最早可能是李繁所建,在其后代的努力下规模不断扩大,达到了十分庞大的规模,其中的书籍涵盖了文学、史书、哲学、典籍等各个领域。在这个私家图书馆里,不仅有经典的文献,还有不少珍稀的古籍。

为了保存这些宝贵的古籍,李氏家族采取了几种方法。一是修建了专门的储藏室,以保证书籍的保存。二是制定了详细的图书整理和借阅规定,确保了书籍的合理使用和保护。三是将图书馆对外开放,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古籍,使之发挥更大的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历史的动荡,这些私家图书馆逐渐面临着被破坏、流散的危险。元朝时,曾有一次火灾,几乎烧毁了整个“邺候阁”。明朝时期,由于李氏家族被迫迁往他处而失去了对图书馆的管理,使得这些书籍逐渐散失。

其实,自从李侗被赐书以来,李氏家族的图书收藏传统已在当时确立。李繁的藏书传统更是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就像《邺候家传》中所说,李繁“爱书如命,先废后业”,可见他对书的热爱之深。他的乐观、自信、不屈不挠和不失志气等品质也值得我们学习。尽管李氏家族所藏图书散佚,但这段历史依然值得我们珍视和传颂。 藏书故事详情»

文学成就

死。”这首诗充满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展现了他敏锐的哲学眼光和感性的情感表达能力。这首诗也被誉为唐代最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诗歌之一。

李泌进入官场后,以清廉著称,从不接受贿赂,不仅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民间的赞誉。他在官场上曾经多次上书劝谏,以言行严谨而著称,获得了当时宰相魏征的赏识和支持。

然而,李泌最终却因为支持宰相魏征而被废黜。魏征入狱后,李泌在上表中力撑魏征,主张让其重回政治舞台,结果引起了武则天的不满。武则天认为李泌与魏征勾结,于是将他废黜,并以反动罪名将他流放到岭南。

在岭南流放期间,李泌仍然继续写作,以诗歌表达自己对家国和社会的关切。他的诗歌格调更加清新淡雅,充满了悲壮和思考。他的流放之苦和对祖国的眷恋也让他的诗歌更加感人。

李泌去世后,被赠谥“谏图”,尽管他生前被废黜,但历史上仍然将其铭记为一位才华横溢、清廉高洁的大文学家。他的诗歌被后世传诵不衰,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以悟道理,不必追求名利。”然而,李泌并没有按照张九龄的建议去行事,他依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他先是留学长安,学习儒学和佛学,希望能够修行成仙。但是他很快认识到,这样的道路并不适合他。于是,他返回家乡,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李泌在政治上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先后担任过东都留守,河北副都统等职务,多次征伐边疆,维护国家安危。但是,他并不止步于此,他还致力于学术研究,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歌和文学作品,成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

可是,世事难料,李泌最终还是落得了个被贬到桂州的下场。他在桂州的日子非常艰辛,但是他依然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在那里写下了诸多哀叹命运和追忆旧友的诗歌,表现出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深刻的情感。

回过头来看李泌青年时期的那首《丈夫一》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早年时的野心和豪情。他年轻时渴望实现自己的大志,奋发向前,但最终也经历了生活的种种挫折和磨练。然而,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最终在历经坎坷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可见,世事难料,但是只要我们秉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追求,就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文学成就详情»

处世态度

没有职位,但是“是时上颇推重之”。然而在肃宗去世后,李泌再次遭受政治打压,被贬谪到广州。据说当时有一位道士告诉李泌:“君诸贤中,不合居此。”李泌就决定再次隐居,这次选择了花山。他在这里隐居了10多年,直到去世。据《唐诗纪事》记载,当时的官员听说李泌病重,想去看望他,却被李泌拒绝了。李泌在去世前不久写了《花山集》,其中有不少诗篇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李泌的隐逸生活,不仅让他躲避政治动荡和官场斗争,更让他可以专心研究诗歌和哲学,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诗篇,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宗立便对李泌心存恶意,密谋诬陷他和其他官员。最终李泌被罢免官职,被贬为九江刺史,在道中去世。

虽然李泌的一生曾经有过荣华与降落,但他的治国思想在之后的历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泌主张把文化与政治密切结合,发扬儒家思想,建立起一种文治政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制度与思想体系。他还提出“王道统一,孟子思想”的理念,强调君主应该遵循典章制度,依靠秉持仁义道德的名士治理国家。这种理念在后代被梁启超等人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泌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影响了元稹、韩愈、柳宗元等后来的文化人,被誉为唐代文学的“第一人”。他的一生展示了一个人尽力追求真理、引领世人追求正确治国的持续进步的精神,为后代人们树立了榜样。 处世态度详情»

贡献



李泌,中唐时期的重要人物,却因为爱好神仙佛道而被历代儒家主观忽略。他曾经参与宫室大计,辅佐朝廷,制订对外战略,并在与郭子仪等将领合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身经四朝,见证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位皇帝的统治,成为了肃宗、代宗和德宗三朝天下的重要人物。

然而,因为李泌的兴趣爱好与传统儒家理念不符,历代的大儒们都忽略了他在历史上的贡献。而这种主观忽略,也从侧面反映了历史的本质:历史是被书写的、被选择的。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不是绝对公正和客观的。

事实上,历史的真相往往是被人们选择或者篡改。传承下来的历史文献,也往往带有某种程度的主观色彩。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种批判性的历史意识,避免单方面的接受和盲目的崇拜。只有在历史上广泛的平等,新时代才能坚守真理,坚守正义。、被远僻之人所遏制,未免有憾。”张九龄听后,果断提拔李泌为自己的幕僚,不久便升任成都府判官,后又担任过数个重要职务,可见李泌早年的才华和观察力。

治政有方
李泌担任官职期间,深受百姓的爱戴。他主张商业和农业并重,不仅使当地经济蓬勃发展,同时也让百姓很快得到实惠。他还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改善社会状况。为了治理成都的独特交通问题,他独创成都桥、固水渡、崇州奔驿等技术和策略,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的出行。

学识渊博
李泌的学识很广泛,他在兵法、经史、刑律、哲学等方面均有造诣。他曾与当时的名士陈子昂(唐宋八大家之一)争论佛教和道教,给陈子昂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此外,他还擅长书法,与王羲之并称“楷书二圣”。

博学多才,淡泊名利,李泌的事业和人格魅力一直影响着后代,成为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受到相当的重用。李泌非常尽责,每日都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在官场上,他尤为注重廉洁自律,从不接受贿赂或利益诱惑。

不久后,玄宗开始疏远李泌,因为他不赞同玄宗过于奢侈的生活方式。李泌认为,玄宗的行为不仅有损于皇室形象,也会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他甚至公开建议玄宗改变生活方式,回归廉洁政治的道路。

这一观点遭到了玄宗的反感,李泌遭到了降职流放的厄运。但李泌并没有放弃,他在平民百姓中寻找帮助,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情报网,不断揭发官场的腐败现象和权贵们的违法乱纪。他成为了被迫害的官员们的领袖,为平民百姓争取权益,弥补社会不公。

最终,李泌以清白的人格和不屈的精神,被历史誉为“官场清流”,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传奇人物。他的努力和付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散碎的竹篾捡起来。李泌看着他苍白的面容和瘦弱的身躯,心中一阵感慨,便走上前来问道:“师父,您这样的身体还在如此劳累,是否过于苦了?”

懒残抬起头,看到李泌站在面前,脸上露出了一丝不经意的笑容,“小兄弟,你来了啊。”他接着说道:“别看我这样瘦弱,可我还是有精神的。苦一点,也没什么。”

李泌听了他的话,感到一股强烈的热情涌上心头,便问道:“师父,您为何这样苦修?”

懒残抬起头来,看着李泌,慢慢地说道:“人生苦短,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这个世界上,其实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修行之路,就是在追寻那些未知的事物。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学习、成长。”

这番话让李泌深受启发,他决定从懒残禅师身上学习到更多的道理,于是他变得更加努力地修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常常会来到山寺探访懒残禅师,与他围坐在一起,听他讲述一些奇怪的道理,在寂静的寺庙之中,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与安宁。

多年后,李泌终于成为了一位成功的官员,但是他从未忘记那个曾经在山寺里和他分享道理的懒残禅师。他时常回到山寺寻找那份宁静和平和,与懒残禅师一起谈论人生、探讨道理。就这样,他一直保持着与懒残禅师的友谊,直到他白发苍苍,归于尘土。,我明白了你的诚意。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徒弟了。

李泌又惊又喜,连忙拜倒道谢。懒残告诉他,他的名字叫做懒达藏,是天竺一个古老的佛教寺庙的和尚,他曾经在寺庙中学习了多年的佛法修行,但是他却不喜欢那种本末倒置的修行方式,他认为人要先照顾好自己的生存问题,才能更好地修行,因此他来到了这里,在自然界中过着清净自在的生活。

从此,李泌便跟着懒残学习过着简单而自在的生活。他们的生活过得很清净,每天捡些干草草绳编织,种点蔬菜果树,随便钓钓鱼,烤烤芋头,一天过去了,他们觉得很满足。

懒残教李泌:“你想学些什么呢?”李泌说:“我想学佛法。”懒残说:“佛法是修行人的提高自我的方法,而不是为了达到自我的目的,佛法中最重视的是菩提心,你看到的这个世界,不是你一个人的世界,因此菩提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生。”

几年后,李泌的功夫比起从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懒残告诉他,如果想要更好地修行,就要去寻找那些有智慧的人来学习。于是,李泌带着懒残的教诲和祝福,开始了漫长的修行之路。 贡献详情»

才能评述

,则轻松自如,甚至还会笑出声音。”这些迹象都被当作是道教的神迹。

李泌年幼时,便跟随他的父亲学习道教。他对道教非常热爱,精通道教经书,学会了许多道教仪式和道术。他追求长生不老和成仙的道路,也曾多次试图寻找仙籍、炼丹制药,但从未有所成就。

然而,李泌并不是一个心安理得的和尚,他也不是一个狐假虎威的道士。相反,他一直保持着清醒和谦虚的态度。他劝诫自己的道教弟子不要沉湎于炼药升仙的迷思,反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修身养性,以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李泌并不是一个没有政治抱负的道士。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很快就被才华横溢的高官们相中。在官场上,他表现得极为出色,深受熙熙攘攘的权力游戏所影响。他依据道义和个人忠诚,因此成为了朝廷内部争斗的核心人物。

李泌的政治抱负导致了他的灭亡。在一场政治风暴中,李泌被指控谋反,最终遭到了贬斥。然而,他在道教领域的影响力在当时和往后也是甚为显著的。他的经书批评了佛教,该经书的内容影响了后来的道教发展。他的书写的一些道德准则也被人们坚持和传承。

在李泌的多层次身份中,他的道士身份是最隐晦的,同时也是最耀眼的。他尽职尽责地传授道义,引领人们从心灵深处寻找真正的安宁和幸福。他执着于道教,也是源于其对于道教意义的探究,如他所说,“道之极,人之至,易之太极,一而不二。”他坚守了道教理念的同时,他亦在人世博弈中坚守了自己的中心价值观。因此,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更是一个真正的道士。气大盛,身形逐渐变得模糊起来,最终化作一缕白色轻烟消失在天际。李泌成为了神仙,但留给世人的只有传说和怀念。

此外,李泌留下的传说中还有一段关于他与王羲之之间的故事。当时,王羲之和李泌一同到山间游玩,王羲之在路上想画一则图案,却找不到能支撑画布的平稳地方。李泌便用他强大的神力聚拢云雾,为王羲之提供平稳的画布,这样,王羲之就成功地画下了那幅图案。这次经历也让王羲之对李泌的神话故事更加信服。

李泌成为神仙后,也经常在人间现身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据说,在那个时代,做梦可以代表着某种神迹即将发生,而李泌常常出现在人们的梦中,传达一些要注意的信息或是预示祥瑞的情况。无论是在现身还是在梦中,李泌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神话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使他获得了不死之身,成为了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之一。
而在他成为仙人之后,李泌开始居住在仙界,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经在人间的实践和为国为民的初心。他定期返回人间,为民众治病救人,帮助贫苦孤寡。他还在仙界中思考如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研究出了许多有用的技术和治疗方案,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泌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宝贵的历程和功绩,也成为了古代文化和传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有心怀初心,不忘初心,才能在漫漫长路中不断超越自我,为人类的持续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泌曰达道子。李泌对道家思想很是钻研,他曾教授道学之道,并且担任过宣讲员的职务,被誉为“大道高僧”。

在唐朝中期,政治腐败和战乱频繁,李泌基于自己的信仰,强调“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道思想。他认为道家思想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佳方式,主张在政治中融入道家思想,以和平、平等、和谐、自由、仁爱作为行政主张。

然而,李泌的基于道家思想的理论在当时并不被充分理解和接纳。他曾数次申请入朝教授官方,但都没有被接纳,因此他只能在外私下教诲弟子,陶渊明、欧阳修、苏轼、李商隐等文士都曾受到李泌的影响,将其思想传承了下来。

李泌逝世于唐文宗天成元年(927年),享年百岁。他被后人尊为“道家祖师”,对中国道家的发展和思想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倡导的大道思想,成为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文化贡献了重要的思想资源。鸟,行走如飞,能够隐身、遁形、杀人、变幻、神通等。他还是“道教·全真教”的创建者之一,曾被封为“太真子”。
但是,与许多历史人物一样,李泌人物形象也受到了许多争议和批评,在《明史·道藏志》中,一些学者就对他进行了批判,认为他的文化水平比较低下,假借宗教之名进行诈骗,甚至参与了一些政治事件。
不管怎么说,李泌作为一位道教巨匠,卓越的道术成就和传统文化贡献不可否认,他的传奇人生也在道教历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才能评述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