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李邺侯還西京》中曾称赞李泌:“无阙可读,有间却无书不览。”他在端居室中收集了大量的书籍,尤以采訪文辞、典章制度和经义学说等著作為多。李泌死後,所藏书籍悉数归陕西府图书馆内,现今还有不少著作被保存下来。
此外,李泌还广泛涉猎儒、道、佛、法等各种学说,曾在信仰上变换多次,尤以儒学最为偏爱。他的著作《温故指南》、《怀素小品》等均为南唐张炎、罗隐爱读之书。他的散文清新、妙趣横生,名篇有《风光寺》、《唐多令》等,曾对唐代小说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李泌的成就不仅在于其文学创作,更体现在为政治理论的探索中。他的《上书十二策》被誉为唐代最具现实精神的政治论著,其思想深受唐代官员和后世政治家的关注和推崇。
李泌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成就不仅在于文学上的创作,更在于为政治理论的探索中所做出的贡献。他的思想深受唐代官员和后世政治家的关注和推崇,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名人。他留下的端居室也成为书院文化的重要遗产,对于后世的书院文化和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借鉴。,谥号“文襄”,墓在今湖北随县南岳镇太原山下。诸葛觉的墓志铭中,写道:“生来骨格清奇,自幼好习才书。篇章卓然,歌颂旷达,与豪英俨然一代之才也。”可以看出,他在文学、书法、藏书、道教等方面都具有相当成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李泌也被誉为“南岳大儒”,他对南岳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南岳书院是他创建的,在南岳庙内建立这样的书院,不仅有利于南岳文化的发扬,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儒学的场所。
李泌在南岳书院中所教授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还包括佛教、道教等其他学派。他秉持着“博采众长,取其精华”的精神,扩大了南岳文化的视野,推动了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南岳文化更加开放、包容。
今天,南岳书院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学习。在这里,人们可以领略到南岳文化的精髓,感受到李泌这位伟大文化人物对南岳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李泌简介: 李泌(722年-789年),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大臣。他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善于文学和理政,曾经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天宝年间,李泌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得到了当时的皇帝玄宗的赏识,被任命为待诏翰林,成为东宫的属言之一。 然而,因与杨国忠等人产生矛盾,李泌被迫离开朝廷,回归到名山修行。安禄山叛乱后,肃宗即位,召他参谋军事,但是却再次受到幸臣李辅国等人的诬陷和排挤,于是又离开朝廷,隐居于衡岳。 随着代宗的即位,李泌被再次召为翰林学士,但由于与权相元载、常衮等人发生冲突和斗争,最终被出使外国,不得不离开朝廷。李泌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在唐朝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誉为“李唐之冠”。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曾在师友们的陪伴下禅定而逝,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