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故事:
邺候的藏书家族
“邺候图书刻章”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籍收藏家族。从李承休开始,邺候家族就建立起了庞大的藏书体系,并且对这些藏书进行了科学的整理和分类。他们的收藏和整理技巧,不仅能够让一般人轻松找到所需,甚至能够满足研究者的需要。
李承休是邺候家族的创始人,也是整个家族中最杰出的一位藏书家。他的父亲就仰慕南朝沈约、任昉等藏书家,李承休也继承了他父亲对于书籍的热爱。他的家中就藏书充栋,不少人因为这个而称呼他为“书城”。他不仅继承了家族中的遗书,还广泛地收购了其他的书籍,并且对这些书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他用红、绿、青、白四种牙签来标注这些书籍,红色表示经部书,绿色表示史部书,青色表示子部书,白色表示集部书,这样一来,整个藏书就变得井然有序,方便读者查找。
除了整理和分类,李承休还为藏书家族添加了一件非常精美的物品——“邺候图书刻章”。所有藏书均加盖了这个刻有“邺候图书刻章”的印章,一方面保护了藏书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这些书籍的重视。后来,邺候家族成员将这件刻章传承下来,逐渐形成了家族的象征。
李承休的藏书家族收集、整理和保护书籍的工作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著名文学家韩愈就是他的重要粉丝之一。他曾经作过一首送别诗——《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其中提到了李承休的藏书之富与科学整理:“邺候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皆牙签,新若手未触。”这首诗将邺候家族的藏书之多、图书分类之细致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家族中还有其他人家族成员也坚守着这份收集、整理和保护书籍的精神。例如,李承休的孙子李韵洲和曾孙子李肃洲也都是著名的藏书家。
邺候家族将收集、整理和保护书籍视为一项文化艺术,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他们都是一群值得尊敬的人。想必他们也为其他的藏书家族走在了文化艺术的前沿,为后人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无限的灵感和参考意义。然而,李繁藏书的精神却传承了下来。他的后代也继续购藏图书,成为累积了数百年的私家图书馆。这些私家图书馆共有三个,分别为李氏家族所藏书的“邺候阁”、“高苑书屋”和“明伦堂”。
据史料记载,“邺候阁”最早可能是李繁所建,在其后代的努力下规模不断扩大,达到了十分庞大的规模,其中的书籍涵盖了文学、史书、哲学、典籍等各个领域。在这个私家图书馆里,不仅有经典的文献,还有不少珍稀的古籍。
为了保存这些宝贵的古籍,李氏家族采取了几种方法。一是修建了专门的储藏室,以保证书籍的保存。二是制定了详细的图书整理和借阅规定,确保了书籍的合理使用和保护。三是将图书馆对外开放,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古籍,使之发挥更大的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历史的动荡,这些私家图书馆逐渐面临着被破坏、流散的危险。元朝时,曾有一次火灾,几乎烧毁了整个“邺候阁”。明朝时期,由于李氏家族被迫迁往他处而失去了对图书馆的管理,使得这些书籍逐渐散失。
其实,自从李侗被赐书以来,李氏家族的图书收藏传统已在当时确立。李繁的藏书传统更是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就像《邺候家传》中所说,李繁“爱书如命,先废后业”,可见他对书的热爱之深。他的乐观、自信、不屈不挠和不失志气等品质也值得我们学习。尽管李氏家族所藏图书散佚,但这段历史依然值得我们珍视和传颂。
李泌简介: 李泌(722年-789年),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大臣。他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善于文学和理政,曾经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天宝年间,李泌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得到了当时的皇帝玄宗的赏识,被任命为待诏翰林,成为东宫的属言之一。 然而,因与杨国忠等人产生矛盾,李泌被迫离开朝廷,回归到名山修行。安禄山叛乱后,肃宗即位,召他参谋军事,但是却再次受到幸臣李辅国等人的诬陷和排挤,于是又离开朝廷,隐居于衡岳。 随着代宗的即位,李泌被再次召为翰林学士,但由于与权相元载、常衮等人发生冲突和斗争,最终被出使外国,不得不离开朝廷。李泌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在唐朝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誉为“李唐之冠”。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曾在师友们的陪伴下禅定而逝,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