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行》拼音译文赏析

  • xiá
    xíng
  • [
    táng
    ]
    wēn
    tíng
    yún
  • chū
    hóng
    鸿
    mén
    yīn
    yún
    chéng
    bǎo
    jiàn
    àn
    shuǐ
    weī
    hóng
    shī
    湿
    xiě
  • bái
    pín
    sān
    gēng
    líng
    xuě

原文: 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宝剑黯如水,微红湿馀血。
白马夜频嘶,三更霸陵雪。



译文及注释
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宝剑黯如水,微红湿余血。
白马夜频嘶,三更霸陵雪。

想要出鸿都的城门,阴云笼罩着城楼。宝剑显得暗淡如水,微微泛着红色的血迹。
白马在夜里频繁地嘶鸣,三更时在霸陵下下起了雪。
注释:
欲出鸿都门:欲:想要;鸿都:指长安城,古时候的首都;门:城门。

阴云蔽城阙:阴云:乌云;蔽:遮盖;城阙:城楼和城门。

宝剑黯如水:宝剑:指剑;黯如水:暗淡无光,像水一样。

微红湿余血:微红:微微泛红;湿余血:沾满了血迹。

白马夜频嘶:白马:指骏马;夜频嘶:夜间频繁地嘶鸣。

三更霸陵雪:三更:晚上11点到1点;霸陵:古时候的一处墓地;雪:下雪。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描写到剑柄。“微红湿余血”,则点明了侠客行侠的危险性。侠客出门在外,常常会面临千难万险,刀光剑影之中,鲜血也往往不免被染成微红。这一句不仅仅是营造出了一种惊险恶战的气氛,更是深入展示了侠客的血性和勇气。 在下几句中,诗人通过对飞马、铠甲等形象的描绘,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英俊潇洒、威武不屈的侠客形象。而最后一句“不知所谓之,但称好颜色”则更是点明了这种侠客精神中所体现的“脱俗而出”的价值追求。 从整首诗来看,温庭筠将自然景色与侠客精神相融合,以此展示出侠义精神中所体现的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同时,他还通过对宝剑、铠甲等意象的运用,展示了侠客的形象和精神内涵。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味深长,是表现唐代侠客风范的一篇佳作。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温庭筠、创作背景、唐代游侠之风、晚唐时期政局动荡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以游侠之风盛行的时代。尤其是到了晚唐时期,由于政局动荡,社会更加崇尚抗暴除恶的侠义精神,这种风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温庭筠创作了《出塞》这首诗。虽然其具体的创作年代难以确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必定是在那个充斥着战争、流血和纷争的年代里诞生的。 《出塞》描绘了一位侠客出门的场景,他身着铠甲、手持宝剑,胯下骑着一匹飞马,在彤云密布的天空中行走,周围是整个城池遮蔽的阴暗景象。温庭筠通过对这个场景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侠客的风采和侠义精神的价值。 总之,《出塞》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晚唐时期的风云变幻、社会动荡,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为正义和公理而战。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侠客经鸿都门出城,当时天空正彤云密布,整个城池都被遮蔽这一片阴暗之中。身上的宝剑在黯淡的夜色中反射出如水的寒光,剑上还沾染着仇敌微红的余血。胯下的飞马频频地发出惊叫,三更时分到达霸陵,这正是一个清冷孤寂的雪夜。 【注释】: 1. 侠客(xiákè):指武功高强、心怀正义、行为豪迈的人。 2. 鸿都门(hóng dū mén):唐代长安城南门,因门顶上有一只鸿鹄御风而得名。 3. 天空正彤(tóng)云:彤云指天空中的红色云彩,象征着吉祥。 4. 寒光(hán guāng):剑上反射出的光芒。 5. 仇敌(chóu dí):表示有怨恨或对抗关系的敌人。 6. 余血(yú xiě):指残留的少量血迹。 7. 胯下(kuà xia):马匹的腹部。 8. 飞马(fēi mǎ):传说中能够飞翔的骏马。 9. 惊叫(jīng jiào):形容马儿惊慌的叫声。 10. 三更(sān gēng):指夜深时分。 11. 霸陵(bà líng):唐代首都长安郊外的一个地方,后来成为了著名的霸陵墓园。 12. 孤寂(gū jì):孤独清冷的意思。 译文及注释详情»


温庭筠简介
唐朝 诗人温庭筠的照片

温庭筠(801年-866年),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晚唐著名诗人、花间派词人。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与花间派词人韦庄合称“温韦”。代表作品《商山早行》,《经五丈原》,《利州南渡》,《苏武庙》,《菩萨蛮》,《梦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