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桥望春》拼音译文赏析

  • tiān
    jīn
    qiáo
    wàng
    chūn
  • [
    táng
    ]
    yōng
    táo
  • jīn
    qiáo
    chūn
    shuǐ
    jìn
    hóng
    xiá
    yān
    liǔ
    fēng
    àn
    xié
  • cuì
    niǎn
    lái
    jīn
    diàn
    殿
    gōng
    yīng
    xián
    chū
    shàng
    yáng
    huā

原文: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非常优美的七绝,它以洛阳城南的著名景点天津桥为背景,描绘了昔日的繁华与现在的衰败。作者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昔日盛世的美好时光里,然后再用对于宫殿残破和场面消散的描写,将读者带回到当下摇摇欲坠的时代中去。这种对比手法非常巧妙,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和历史的沉淀。 诗人的情感非常深刻,他不仅对于洛阳城的兴废做出了深入思考,还表达出对于当下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担忧。他告诉我们:即使昔日的盛世已经一去不复返,但人们依然需要珍惜眼前的生活,积极面对困境,而非在悲伤中自怨自艾。 此外,诗人的描写也很有意思。他描绘的天津桥和洛水,展现出自然景观的美丽和恢弘。这些景色虽然没有了当年的繁华,但却依然充满魅力与生机,使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和深远。 总之,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感,通过对洛阳城南景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兴衰的思考和对于当下困境的关注。同时,作者的描写手法也充满了巧妙和趣味,使人在阅读中倍感愉悦。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唐代的东都洛阳,素有“天汉之象”的美誉,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更是名闻遐迩。唐朝时期,皇帝们多次来到东都享受繁华的生活,使得洛阳城非常繁华热闹,成为当时除长安外最繁荣的城市之一。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洛阳两遭兵祸,城中房屋和宫殿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也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雍陶生活在晚唐,这个时期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唐王朝的衰败无法避免。他来到天津桥畔,看到曾经辉煌壮丽的宫阙如今已经残破不堪,旧日繁华荣耀的景象已经不再。这样的情景让他深感唐王朝的盛衰兴亡之感,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天津桥下春水》,表现出对于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旧日荣光的怀念之情。同时,他也通过诗歌表达出对于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关注,呼吁人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并积极面对困境。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天津桥下春水、红霞、细柳、微风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汉字译文】 天津桥:即洛桥,简称津桥,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是洛阳名胜之一。 红霞:指晚霞。 细柳:形容嫩柳。 衔:嘴里叼着东西。 上阳宫:在洛阳城内,曾经是汉代皇宫,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洛阳的景色,天津桥下流淌的春水染上了晚霞的颜色,就像雾一样的嫩柳在微风里摇曳,夹岸侧倾。但与此同时,金殿已久已关闭,车驾也不再前来,只有莺儿带着上阳宫中的花飞入人们的眼帘,映照着盛行于汉武帝时期的荣华富贵。 译文及注释详情»


雍陶简介: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约生于789年至873年之间。他擅长词赋,著有《唐志集》五卷,至今仍在传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