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襄阳城》拼音译文赏析

  • dēng
    xiāng
    yáng
    chéng
  • [
    táng
    ]
    shěn
    yán
  • sān
    qiū
    zhì
    céng
    chéng
    wàng
    kaī
    chǔ
    shān
    héng
    chū
    hàn
    shuǐ
    jiē
    tiān
    huí
  • guàn
    gài
    feī
    xīn
    zhāng
    huá
    jiù
    tái
    chí
    fēng
    jǐng
    guī
    mǎn
    chén

原文: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鉴赏
这篇鉴赏文章是关于《登襄阳城》这首诗歌的。这首诗作于唐代,作者佚名,首联记述了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上襄阳城楼的感受。整首诗从城楼角度出发,描绘了襄阳山水壮美的景象。其中颔联以“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为开头,生动刻画了整个山川景观。这两个动词“出”和“回”,结合“横地”和“接天”的描写方法,让人感受到了山川的独特魅力。 接着,诗人在颈联中转入怀古抒情,写出“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的句子。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虽然冠盖和章华都已经不存在了,但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和传统的厚重。 整首诗描写了一个壮阔、宏伟的山水景色,不仅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思念和对流放之地的遗憾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比如夸张、象征等,让整篇诗歌富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总之,这首《登襄阳城》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生动的描写方式、丰富的修辞手法等多重特点,成为了唐代文化艺术中的佳品。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在唐代中期,文学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鼎盛,自然也孕育着许多优秀的诗人。杜审言作为唐代的著名诗人之一,其创作风格高古、朴素,富有自然美和人文情怀。然而,在唐中宗时期,他因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交往而被贬谪远南的峰州(今越南境内)。 在这个流放的地方,杜审言感到孤独和落寞。但这种逆境并没有压垮他,反而激发了他更深层次的灵性和文学才情。在流放途中,他经过襄阳,登上城楼,目睹繁华的城市和沉静的汉水,结合自身的感悟和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写下了《登襄阳城》这首诗歌。 《登襄阳城》以崭新的思维方式,表现了杜审言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城楼的角度,他描绘了襄阳城的壮阔群山和流淌的汉水。而在诗歌的结尾,他则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和对流放之地的遗憾之情。 这首诗作于杜审言贬谪途中,既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怀念和落寞,又展示了他豁然开朗的心境和文学才华。可以说,《登襄阳城》不仅是唐代文化艺术的精华,也是杜审言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之作,传颂至今。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我客游他乡,不期而至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习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注释: 1. 楚山:指楚国山脉,指现今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2. 汉水:发源于秦岭,流经湖北、河南、陕西等地,最终注入长江。 3. 冠盖: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后来泛指楼阁、殿堂等建筑。 4. 章华台:在武昌城内,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建,因其篇章华丽而得名。 5. 习池:即武昌习园,为唐代文学家郑谷所建的一处园林,曾为唐太宗李世民游览之地。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审言简介: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被誉为“唐诗第一人”。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深受后世诗人的借鉴,被誉为“唐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