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桥晚望》拼音译文赏析

  • luò
    qiáo
    wǎn
    wàng
  • [
    táng
    ]
    mèng
    jiāo
  • tiān
    jīn
    qiáo
    xià
    bīng
    chū
    jié
    luò
    yáng
    shàng
    rén
    xíng
    jué
  • liǔ
    xiāo
    shū
    lóu
    xián
    yuè
    míng
    zhí
    jiàn
    sōng
    shān
    xuě

原文: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译文及注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天津桥下的河水开始结冰,洛阳的街道上行人稀少。
榆树和柳树稀疏地分布在楼阁之间,月亮明亮,可以直接看到嵩山上的雪。
注释:
天津桥:位于今天的北京市,是一座古老的桥梁。

冰初结:指冬季初期,河流或湖泊的水面开始结冰。

洛阳陌:指洛阳城外的道路。

人行绝:指路上行人稀少。

榆柳:指榆树和柳树,两种树木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形容寂静和孤独。

萧疏:形容景象冷落、荒凉。

楼阁:指高大的建筑物,常用来形容城市或宫殿。

月明:指月亮明亮。

嵩山:位于河南省的一座山,是中国五岳之一。

雪:指山上的积雪。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洛桥晚望》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所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表现了一个冬夜中孟郊在洛阳城上望远眺的景象,以及他对此景象的感受。 诗歌开篇三句写出了洛阳城初冬的萧瑟气氛。桥下已经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仿佛整个城市都陷入了沉寂之中。在这种气氛的衬托下,孟郊的诗笔似乎也变得格外沉静和慢镜头,给人以画面感和凝重感。这种静谧和慢节奏的笔调,使读者在心理上进一步沉淀,为后面更加宏大的景象做好了准备。 接着,孟郊用“月明直见嵩山雪”一句话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这个场景突然展现,气象壮阔,包含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里的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面。此刻的孟郊仿佛化身成为一位观察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感悟力,通过对自然景象的传神描绘,展现出了他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才华。 最后一句“警戒斜阳在花树”,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通过前面景象的烘托,这句话更显得气势磅礴,充满了情感张力。它是孟郊进而提醒读者不要贪图风景美丽、美好的表象,而是要时时警醒,抓住时机,珍惜时间,为人生更远大的目标而奋斗。 总体来看,孟郊的《洛桥晚望》以清新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冬夜中的壮丽自然景象,展示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才华横溢的文学素养。此诗情景交融、情感丰富、结构优美,是唐代初期一篇优秀的山水诗佳作。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孟郊的这首诗《登科后》约作于唐德宗元和年间(806年),当时他随河南尹郑余庆一起从事水路转运工作。据考证,孟郊曾担任过河南尹的幕僚,而此次随行的目的是参与国家垦荒事业。在这段旅途中,孟郊可能经过洛阳城,被叶落枝秃的榆柳和平静的楼台亭阁所吸引,感受到了大地的宁静与温馨。同时,在明月的照耀下,他又发现嵩山上皑皑白雪的美丽与壮观。 这首诗是孟郊游历途中所作,描写了秋日景色和自己内心的感受。诗人通过描绘冬季的沉寂和静谧,表达了自己在漫长旅途中的安宁感受,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登科之后的感慨。这首诗以写景状物、摹情写人的手法,显得十分自然、贴近,而且字字珠玑、意境深远,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佳作。 总体来看,孟郊所作的《登科后》不仅是一篇学子追求进步、成功后的感慨之诗,也是一首对自然美的赞美之作。而他在写作时的旅行背景和心路历程,更为这首佳作增添了些许深度和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天津桥下的冰刚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便几乎没了行人、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 天津桥下的冰刚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便几乎没了行人。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1](https://www.zdic.net/hans/%E4%B8%87%E7%B1%81%E4%BF%B1%E5%AF%82)],悄无人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补充 译文及注释详情»


孟郊简介
唐朝 诗人孟郊的照片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朝诗人,有诗囚之称。代表作品《游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