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译文及注释:
萧萧山路,秋雨淋漓。淅淅溪风,吹拂着岸边的蒲草。我想问问那从北方飞来的寒沙,是否曾经到过杜陵,而当它来时,是否还会下雨呢?
注释:
萧萧:形容秋天的凄凉寂静。
穷:尽头。
淅淅:形容细小的声音。
溪:小河。
一岸蒲:河岸上的芦苇。
寒沙:指北方的沙漠地区。
新到雁:刚刚飞到的候鸟。
杜陵:古时的一个地名,现在属于陕西省咸阳市。
无:没有。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秋浦途中》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作,写于会昌四年。在这首七绝诗中,诗人以幽静、秀美的自然山水为背景,借着自己行旅的经历表达了对家园的怀念和离愁别绪。在诗中,诗人采用了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将风景和自己的感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诗的开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眼前展现的是一幅雨后山林的清幽景象,山路崎岖,蜿蜒曲折。诗人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等手法,将自己的行旅之路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幽深的山林之中强烈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乡之情。
而接下来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诗人在行旅之中偶遇的美景,萧瑟的枫林中凄美的秋色倒映在诗人心中。这部分的描写充满了抒情的色彩,将诗歌带入到了另外一种境界。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中,“淅淅落花风不定,暗香疏影里人家”等描写词语则为整首诗增加了一层深意。这里不仅描写了浓郁的秋意,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离愁别绪,增加了整首诗的层次感和思想深度。
总的来说,《秋浦途中》是唐代诗歌中一篇极具艺术价值和人文情怀的作品,它充分地展示了杜牧以淡泊、抒情的笔触描绘自然山水,表达离愁别绪的才华。这首诗充满着诗人的思乡之情,温婉、典雅,字字铿锵有力,引人追思。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杜牧在唐武宗会昌四年(884年)由黄州刺史调任池州刺史,正值凉秋九月。这时候的他恰巧感受到了深秋的寒意,于是便有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的创作灵感。这首诗与前一年杜牧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两首诗的“穷冬”、“穷夏”相呼应,成为一个望秋、怀念故土的三部曲。而此诗也被称为“穷秋”之作。
此外,二年前,杜牧因受到李德裕的排挤,从比部员外郎被外放至黄州刺史,而此次调任池州,使杜牧又一次迁徙于僻左小邑间。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的他来说,这无疑带来了心理上的折磨和痛苦。这种心境也让他在作品中表现出了诗人深深的忧伤以及对家乡的思念。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更多的是诗人心灵深处的抒发,它表现了对故乡与家庭的怀念之情。
综上所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不仅是杜牧个人生活的反映,还反映了当时唐代诗人的精神气质和对故乡与家庭的深厚感情。这首诗的流传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唐代文学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杜牧、山路、秋雨、溪风
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
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代表作有《山行》,《清明》,《江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