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乐游原》拼音译文赏析

  • dēng
    yóu
    yuán
  • [
    táng
    ]
  • cháng
    kōng
    tán
    tán
    niǎo
    wàn
    xiāo
    chén
    xiàng
    zhōng
  • kàn
    hàn
    jiā
    shì
    líng
    shù
    qiū
    fēng

原文: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译文及注释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长空:广阔的天空。澹澹:平静、空旷的样子。孤鸟:孤独的鸟儿。没:消失、隐没。万古:永远、历史长河。销沉:消逝、沉没。此中:这里、这个地方。
看取:看看、观察。汉家:指汉朝。何事业:指汉朝的事业、成就。五陵:指五陵县,是汉朝皇帝的陵墓所在地。无树:没有树木。起秋风:吹起秋天的风。
注释:
长空澹澹:广阔的天空平静无波。

孤鸟没:孤独的鸟儿消失了。

万古销沉:经过万古的时间,逐渐消失沉没。

汉家:指汉朝。

何事业:指汉朝的事业。

五陵无树:指五陵(即汉朝的陵墓)周围没有树木。

秋风:秋天的风。

注释:整首诗描绘了汉朝的兴衰和陵墓的荒凉,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表现了汉朝的辉煌已经逝去,五陵无树、秋风起,表现了汉朝的陵墓已经荒凉无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杜牧的《乐游原》是一首意境深远、意蕴悠长的诗篇。上联“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于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在凄凉的乐游原,孤鸟远飞,长空永在,诗人从自然景观中感慨到人事变迁的无常,对执政者提出劝勉忠告,寓情于景。长空的永恒与人世的无常构成强烈的对比,揭示出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哲学思考。 下联“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以萧瑟凄凉之景表达对历史风云变幻和人世沧桑的感慨。通过地理和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杜牧表现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他虽然借用汉武帝《秋风辞》的词句,却反过来指出了汉朝的英雄伟业早已成为历史陈迹,此时的五陵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荣光,萧瑟秋风中透露着深深的凄凉和哀叹。 诗人杜牧对人生、历史以及宇宙的思考和感悟融汇于《乐游原》,展现出自己对于社会动荡和自身命运的关注和思考。这首诗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深刻性和高远性,是一篇值得深入品读的佳作。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杜牧的这首《八月一日题武陵太守壁》是诗人在国家战乱之际所写。据史书记载,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期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诗人也因奸人的诬陷而被贬谪,内心感到十分沮丧和孤独。 此时,诗人来到了乐游原,看到眼前这曾经繁华的园林已经衰败不堪,景象凄凉,非常触动了他的心灵。在这种心境下,杜牧抒发出了自己对于时局不安、个人命运落魄以及对于古代文化的怀念和慨叹的情感,从而创作出了这篇感人至深的诗篇。 这首诗体现了杜牧对于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也表现了他对于历史文化的珍视和追忆。通过对于大自然环境和古代遗迹的描绘,诗人希望能够将他内心的忧虑和感受传达给读者,并抒发出自己对于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总之,杜牧的《八月一日题武陵太守壁》是一篇在国家战乱之际写成的诗篇,其创作背景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时局不安和个人命运落魄所产生的关注和思考。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杜牧、天空广阔无边鸟儿消失天际、古时的遗迹消失在这荒废的乐游原里、想要报效祖国建功立业 天空广阔无边鸟儿消失天际,古时的遗迹消失在这荒废的乐游原里。想要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那五陵的数目都在那萧瑟而秋风中。 - 广阔(guǎng kuò):宽阔、辽阔。 - 数目(shù mù):数量、数目。 - 萧瑟(xiāo sè):形容荒凉、冷清的景象。 注释: 此诗写出了作者面对时局动荡和国家没落的社会背景所感受到的困惑和苦闷。前两句写出了广阔天空和自然环境中的不安和沉寂;后两句则描绘了五陵(指帝王陵墓)的破败和荒凉,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但无从施展才华的心情。 注:以上翻译及注释来源于 [[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6%9C%88%E4%B8%80%E6%97%A5%E9%A2%98%E6%AD%A6%E9%99%B5%E5%A4%AA%E5%AE%88%E5%A3%81)]。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牧简介
唐朝 诗人杜牧的照片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
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代表作有《山行》,《清明》,《江南春》